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记者探寻进行时

科技治水园区“孵化”治水创新 海曙炼铸智慧治水产业链

回访三年治水承诺 寻找“五水共治”蝶变样板——海曙篇

发布时间:2016-12-23 12:37:14 来源: 浙江在线 陈秋杰

  编者按:作为国内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浙江率先感受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发展压力。2013年,浙江主动调整进入新常态,打出了一套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的转型升级组合拳。

  全省各地纷纷响应,绘制“治水”蓝图,定下治理目标。从2014年年初起,全省11地市90个县(市、区)连续半年时间,在浙江日报上以“五水共治百城擂台”为题,刊发各地“五水共治”作战指挥图和治水承诺书。如今,近三年时间过去了,当年的承诺有没有从“纸上”落到“地上”?

  即日起由浙江日报、浙江在线、浙江新闻App、浙江手机报组成的新闻报道组将前往各地回访三年治水承诺,汇集各地治水经验,寻找因“五水共治”而发生美丽蝶变的浙江样板。

  浙江在线宁波12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陈秋杰 编辑孙璐)海曙区,地处宁波市中心,东临奉化江,北濒余姚江,距今千年历史的秀美月湖静静地沉睡其中。水,点缀着海曙,滋润着海曙,让这片土地变得灵动多姿。

  千年历史的秀美月湖

  “五水共治”以来,为了守望好家乡的61条河道,海曙人用高科技利器打造了智慧治水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率先走出了一条科技治水的产业化道路。

  治水“黑科技”亮相河道

  海曙智慧治水成效显著

  如今,走在海曙区的河道旁,看到最多的就是这样的场景:两旁的生态浮岛绿意盎然,美人蕉等水生植物争相开放;中间的河道喷泉无时不刻地工作着,增加河水流动性;更有沉水式曝气机、微纳气泡气液分散系统等“高科技武器”及时对局部污水进行净化增氧。

  海曙的河道中随处可见各种高科技治水手段

  谈到海曙的高科技治水,海曙区治水办的工作人员首先想到的就是包家河。据了解,全长约1000米的包家河曾是海曙城区61条内河中水质最差的一条,而如今的包家河摘掉了黑臭帽子,水质冲到了Ⅲ类,完成了“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蜕变。

  包家河的变化,最大的功臣就是河道里设置的推流曝气机以及微纳气泡气液分散系统等高科技治水装置。该河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推流泵作业时可以在水体内排出一股股气流,推动河水流动,同时增加河水内的含氧量。微纳气泡气液分散系统则是可以产生大量极细小的气泡,主要是给水体充氧。”

  而针对不同的河道问题,海曙区也“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治水手段,争取“药到病除”。

  马家河边的“微型净水器”

  比如马家河采用的“微型净水器”。据了解,这种装置的学名叫“AO-EMC多功能生物巢增效反应器”,在662米长的马家河上放置有两个。它高约1.8米,长约3米,从内部伸出管道与河水相通。马家河河长陈志国向记者介绍:“这是一个水循环系统,它制造的‘富氧水’能加速水体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增强水体微生物降解、转化、转移污染物的能力,从而达到水体自净的目的。”

  谈到它的治水效果,陈志国骄傲地告诉记者:“在短短的一个月内马家河从劣五类水质提升到了四类水质。类似的装置在海曙区的内河中是第一次投放,也是一次尝试,它的成功对海曙区内河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海曙区治水办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道,“由于海曙区处于宁波水系的末端,只要上游一来污水,河水立马变脏。而中心城区61条内河中有12条内河是断头河,加上位于城市中心的月湖水体也是基本静态的,引进‘微压增氧’技术也是为了适应海曙的‘河情’。”

  这些“黑科技”治水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海曙的河道治理中。目前,海曙老城区内曾经的36条“三河”,均采用了上述提到的各类高科技治水手段,纷纷摘掉黑帽,水质明显提升。

  科技治水园区“孵化”治水创意

  海曙区打造高科技治水产业链

  为什么在海曙我们能看到如此多的高科技治水技术?走进位于海曙区白云街道的宁波市高科技治水园区,记者心中的疑惑顿时有了解答。

  据园区负责人孙淑红介绍,今年的6月28日,宁波市科技治水园区通过半年建设正式揭牌启用。整个园区是由原宁波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旧厂房改造而成,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是浙江省首家以“五水共治”为产业向导的产业园区。

  “我们园区是以政府政策牵头,企业投资改造运营的‘政企合作模式’建园的,目前已经有15家中型企业入驻了,入驻率达到了85%,其中不乏有治水行业的龙头企业。”孙淑红告诉记者,目前园区内的企业虽然不多,但却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科技治水产业链。从治理工程的规划设计到具体的施工,以及后期的管网设施运维包括水质、污泥的检测,可以说每一个涉及到治水的环节,园区里都能找到相关的企业。

  旧厂房“变身”科技治水工业园区

  “通过这种组合的形式,企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状态,如此一来我们园区无论是对外宣传,还是项目招投标都会更具竞争力。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践行了‘抱团取暖,共同发展’的号召。”孙淑红表示,“作为浙江首个科技治水园区,这半年里,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发展,逐渐明确自身的定位,并形成了治水产业链培育孵化、治水企业集聚发展的模式,为‘五水共治’工作提供智慧支持。”

  记者行走在园区中,看到旧厂房改造的办公区域均采用精装修,同时还依托原建筑,加入玻璃房和集装箱等艺术元素,打造了一个个“水空间”为主题的治水产业创意孵化基地。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大学生、研究生等创业团队入驻,为园区带来新鲜血液,成为真正的原创设计和技术发明的治水产业创意孵化基地。

  目前园区中6家主打高科技治污清水牌的企业,业务覆盖了宁波全市,不少治水专利从这里“萌生”,运用到宁波童王河、福明公园人工湖等项目的治理中,有的甚至运用到了苏州、武汉等一些省外项目里。最早在园区“筑巢”的宁波天河水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江东福民公园景观湖水生态治理工程的案例甚至登上了英国《自然》杂志。

  对于园区的未来,孙淑红很有信心,她告诉记者,园区企业设立了“水滴基金”向社会民众征集治水金点子,之后还会围绕治水举办一系列公益活动,号召“五水共治”全民参与。

  从单一的河道治理,到多元的治水产业链。海曙用三年时间找到了一条科技治水的产业化道路。未来,将有源源不断的治水新技术新创意从治水科技园区孵化产生,运用到海曙、宁波、浙江甚至省外大大小小的河道中,那盈盈碧波中流淌的将是治水产业化发展带来的无穷的智慧因子。

标签:治水 海曙 园区 产业链编辑:仲瑶卿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