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环保原创 正文

猪粪变沼液 田肥污染少

常山推广循环生态农业

发布时间:2018-06-14 09:53:19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聂伟霞 县委报道组 钱李源

  浙江在线6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聂伟霞 县委报道组 钱李源)常山县白石镇草坪村农民已不用传统的方式施肥了。

  在浙江伟盛牧业有限公司的278亩茭白基地里,千米长、碗口粗的黑色管子沿着田埂伸进农田,每间隔5米就有一个“水龙头”,只要拧开“水龙头”就会流出“自来”肥液,种田变得省时省力又环保。

  “自来”肥液来自哪里?来自该公司的地下沼液管道。

  日前,记者走进公司养殖场,只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闻不到记忆中的猪圈臭味。该养殖场始建于2008年,近年来,公司共投资600万元打造了一套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陆续建成9000立方米厌氧池、22000立方米储液池。生猪粪便、废水经过处理,生成沼气、沼渣和沼液。沼气用于养殖场照明,沼渣用于制作有机肥,而沼液则通过地下铺设的管道送到农田。

  “现在,养殖场除了年出栏5000头生猪,还生产新鲜蔬菜、粮食等农作物。”浙江伟盛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建国说,这种变化主要归功于“农牧精准对接”的新模式,通过对生猪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加强绿色肥料生产能力,精准配置相配套的农业基地面积和农作物。“养殖场生产的沼液被农作物就地就近消纳,实现养殖不污染,农田更生态的绿色发展。”

  像伟盛牧业一样,目前,常山的养殖场正发生着巨变,实现了治污设施配套、农牧结合数量配套、管网设施与植物类型配套的“三配套”新模式。

  常山是农业大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超过16万亩,胡柚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2013年生猪养殖达到峰值34.6万头。以前养殖场废物无处可去,粪污横流、臭气熏天,而农田缺少绿肥则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产生农业面源污染。

  近年来,常山实施农牧精准对接、养殖场区景观改造、出台消纳标准等长效机制,全域推进生态循环农牧业发展。逐步完成55个生猪养殖场排泄物治理项目,建成沼气池、储液池8.2万立方米,铺设沼液管道25万米。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600余万元,已配置1.1万亩土地资源,建设茭白、胡柚、莲花、水稻等种植基地。

  “采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用好‘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不仅关系到农村人居环境的好坏,还能生产大量有机农产品,改善土壤,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常山县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季土明说,过量施肥、盲目施药不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浪费资源,也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水质富营养化。而常山的实践表明,用上沼液后,每亩地分别实现化肥、农药减量70%、60%,农产品增产20%以上。

  “以前一提养殖场就是感觉‘臭烘烘’,现在养殖场与农业种植精准对接后成了‘香饽饽’,我们都跟着养殖场‘跑’。”常山招贤镇鲁士村69岁的农民徐海福挥着锄头在地里除草、松土,他要将荒废多年的土地整理出来种胡柚。原来,一座配备监控、液位仪、智能电表等现代化的智慧生态养殖场——常山大公生态养殖场正在鲁士村动工建设。

  “新养殖场年出栏生猪10000头,日产废水约40吨,年产沼液5700多吨,能满足近2000亩农田绿色肥料需求。”大公生态养殖场负责人吴世明介绍,届时,养殖场的有机肥都将通过地下管道送到农田。

  “农牧精准对接解决了我们的难题。”鲁士村党支部书记郑书舞说,有了有机肥的滋养,土地恢复了活力。鲁士村共有农田、山地1600亩,多年来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地板结,农作物产量不高、质量不好,有的耕地被抛荒。眼下,鲁士村围绕着大公养殖场进行着一场“乡村振兴计划”,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形式成立股份制合作社,发展千亩胡柚、苗木、中草药和蔬菜基地,统一规模化种植。

  常山将组织畜牧、能源、农作、土肥等技术团队开展沼液质量标准制定,加快养殖场周边低小散、半荒芜种植消纳基地协议流转,形成规模农场主导、低小散种植基地配合的‘抱团’模式。计划到2019年底,实现全域性农牧结合的定点定量精准对接。


标签:养殖场;沼液;常山;农牧;农田;施肥;胡柚;对接;白石镇;有机肥责任编辑:孙璐
相关新闻
生态环境污染投诉请扫二维码 生态环境污染投诉请扫二维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