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整编拾荒者队伍+统一管理、持证上岗+做不好垃圾分类的拾荒者不能进小区
浙江在线4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霍翟羿)打开黄色的其他垃圾桶,扯开一个垃圾袋,今年77岁的汪文华整理着袋子里的垃圾。他一边把能卖钱的纸盒、塑料瓶、易拉罐收进编织袋里,一边回忆着几个月前在社区“上课”时学到的内容,“这些垃圾要丢在绿桶里,这些垃圾放回黄桶……”
在余杭星桥街道班荆社区,像汪大伯一样戴着手套、挂着名牌的拾荒“正规军”还有20多人,他们已经成了社区落实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汪大伯是安徽人,来杭州已9年。平时闲不住,他总是在垃圾堆里翻捡些垃圾卖钱,既是找点事做,也能补贴家用。“每天能捡四五袋垃圾,每袋七八斤重,能卖个几十块钱。”在班荆社区,这样的拾荒者还有不少,年龄段集中在60-80岁,文化程度不高,流动性较大。
“去年末,我们开始着手把拾荒者整编成一支队伍,帮助社区做好垃圾分类。”班荆社区党支部书记冯玲莺说。
冯玲莺告诉记者,之所以会萌生这个想法,是因为对于垃圾分类工作来说,拾荒群体本身就有两面性:拾荒者随意翻捡垃圾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也会影响居民做好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有时还会和物业产生冲突;但另一方面,拾荒行为本身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垃圾分类,从居民丢弃的垃圾里收集可以资源化利用的塑料瓶、纸板等,某种程度来说也促进了垃圾减量化,提高了分类正确率。
“既然难以杜绝,不如让拾荒者成为助力。”抱着这样的想法,2018年底,班荆社区联手辖区内各小区物业对拾荒群体进行了摸底调查,并集合了3个小区的20多名拾荒者,组建了3支拾荒者队伍。
随后,社区对拾荒者队伍进行了专门的垃圾分类培训。培训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加大垃圾分类知识普及,通过专业人员课堂讲解,明确垃圾分类方式方法及回收办法,提升队员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开展现场教学,实地讲解破袋检查、垃圾回收、错误投放垃圾归位等要求,确保每位队员都能做到准确分类。
经过培训的拾荒者,成了“持证上岗”的“正规军”,他们在翻捡垃圾过程中,会根据之前培训的内容,对分类不到位的垃圾进行二次分类,相当于给垃圾分类又上了一道“保险”。
“对我们来说,这样也挺好的。帮忙做点垃圾分类的工作对小区是好事,我们有了这块牌子,也能‘正大光明’出入小区,‘无证’的拾荒者就进不来了。”汪大伯指着社区统一制作的拾荒队员名牌,笑着说。
当然,成了“正规军”就是要接受考核的,垃圾分类做不好的拾荒者,可能会被小区拒之门外。记者了解到,班荆社区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拾荒整编队伍管理准则和准入机制,社区工作人员会开展不定期抽检并结合物业的日常管理,对拾荒队员进行积分排名,多次考核不合格者不再纳入拾荒整编队伍。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