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龙泉市八都镇青山村300亩菌田里,趁着连日来的晴好天气,一丛丛黑木耳纷纷从乳白色的菌棒里探出了脑袋。这些泥土里的乡村“黑白键”,奏响了青山村黑木耳的“致富经”。如今,村里的新房子一幢幢拔地而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而远在1100公里外的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煎茶镇新场村,在外创业的青山村村民梅香余也迎来了今冬的第一批收获:150万段菌棒收获木耳3500公斤,被闻讯赶来的龙泉老家商人采购一空。
5年前,梅香余来到贵州铜仁,一口气揽下近百亩土地种植黑木耳。因为技术成熟、当地扶植条件优厚,他的黑木耳事业迅速做大,不仅实现了当年获利,更带动一大批周边县市农民争相效仿种植。由于当地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产出的黑木耳基本上被龙泉商人收购。像梅香余这样走出去种植,又为龙泉壮大黑木耳市场的村民,在青山村就有10多人。
食用菌是八都镇的主导产业,食用菌产业化的发展不但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更形成了科学的栽培经验。近年来,随着黑木耳标准化技术的应用推广,青山村黑木耳品质及菌棒成活率都有了显著提升。村支书张华林说,今年,村里的300亩菌田预计可增加村民收入600多万元。还有一部分村民收入更可观,他们靠黑木耳生意成了能“挥锄头”会“打算盘”的新型农民。
产业的发展必须有技术作为支撑。在福建省揭阳市销售菌棒的青山村民黄志明,同样深谙这个道理。3年前,他单枪匹马南下,办起菌棒加工作坊生产销售香菇、黑木耳菌棒。因为工艺优良,他制作的菌棒成活率、出菇率高,感染率低,深受当地农民欢迎,助推当地从事食用菌行业人数持续增长。
“2015年我们销售了200万段食用菌棒,2017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00万。”黄志明激动地说。
随着发展观念的转变,有了技术“撑腰”的青山村民,早已不满足于传统的家庭式生产,他们手执技术“出走”外省“攻城略地”,不断拓展黑木耳产业广度和深度。在喜获丰产后,又有一批奔走在各地的龙泉商人,将产品输送回龙泉本地市场。这一模式,进一步巩固了龙泉在南方黑木耳市场的强势地位。
2016年,青山村的木耳收购商廖学权前往安徽、福建等地,收购了3万公斤木耳转回龙泉市场销售。除了收购外,廖学权也是一位木耳种植户,今年他在村里种下7万段木耳,首批已收获1500公斤,收入非常可观。
望不尽的绿水青山,走不完的绿色发展路。为推动黑木耳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龙泉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多个系列文件,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目前,龙泉从事食用菌行业的人数已超过9万人,其中6000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黑木耳栽培或代销,辐射带动了福建、江西、河南、河北、湖南、四川等15个省市发展食用菌生产和销售。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