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船在长山河、六平申线、辛江塘东西段等海宁的航道上,“柳荫两岸美,白鹭船前飞”的景象随处可见;漫步走在海宁的公用码头上,红色的吊机繁忙运作,绿色的货船在碧水中穿梭,构成一幅江南特有的水运生态画卷。
近年来,海宁港航围绕打造浙江省水运转型升级试点和最美航区,积极投入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建设,全面打造“美丽航区”升级版,航道和码头都有了大提升,让海宁航区换了新颜。
航道升级“引凤筑巢”
“航道升级以前只有100多吨的船才可以进来,现在可以达到几百吨,1000吨的船也可以进来。”海宁市交通局副局长范建祥告诉记者,近年来,海宁利用生态科学的方式,建立航道绿化、养护、监管三位一体机制,使航道养护更科学合理,航区内通航环境更优美,航行秩序更规范,将一条条传统水运动脉打造成穿梭于城市乡间的“水上风景线”。
“现在企业越来越看重海宁水运的便利条件,一些大型水运企业先后落户海宁。”范建祥介绍说,海宁经济开发区粮食产业园区内,已有中粮(海宁)面业、海宁粮食购销有限公司、浙江宝隆米业等多家企业入驻,码头岸线总长达1000多米,年货物吞吐量达200多万吨,初步形成以粮食加工、仓储为主的沿河产业带,成为海宁水运经济的一大亮点。
据了解,海宁利用现有航道资源,吸引社会水运项目入驻,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粮食产业为主的长山河产业带,以新能源产业为主的六平申线产业带,以集装箱出口产业为主的杭平申线产业带,以及以煤炭、建材等大宗物资为主的杭海线产业带等多条沿河产业聚集区。
“到2020年,我们要建成‘两横两纵一连’的骨干航道网和‘五区十四码头’的港口体系,以及杭平申线、六平申线、长山河沿河产业经济带,年港口吞吐量达到4000万吨,届时我们将全面实现水运复兴的目标。”范建祥说。
码头整治“腾笼换鸟”
2014年起,海宁在全省率先启动码头综合整治。2015底,码头关停和提升同步完成,彻底改变了航区码头小、散、乱的历史面貌,成为浙江省码头综合整治的“样板”,为海宁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这一码头综合整治为海宁整出了空间,整出了转型,更加充分地发挥了港口码头的聚散优势,朝着现代化、规模化、环保化的发展方向快速迈进。如今海宁正紧锣密鼓地建设“五区十四码头”,力争在2020年底,全面建成骨干航道作业区和镇级公用码头两个层次的港口码头体系。
2017年投资1.9亿元建成的浙江省重点项目尖山码头作业区,已开辟尖山到乍浦、上海、太仓3条集装箱航线,2017年集装箱运输完成5113TEU,成为嘉兴地区首个开通集装箱水运的县市,为企业节约运输成本四分之一,节约运输时间三分之一,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减轻了周边公路的运输压力,缓解了城市交通的拥挤程度,并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新的“五区十四码头”从设计、建设到管理,都有一套规范标准——环保理念贯穿始终,硬件设施完善完备,并有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将实现土地节约、环境改善和管理提升等多方面的显著变化。许多企业看中了新码头的商机,新码头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一张“金名片”。
如今已有海宁汽车新能源项目、联鑫板材、万凯新材料等80多家企业进驻,总投资近200亿元。在推进作业区及公用码头建设的过程中,海宁还主动探索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模式。如采用PPP模式建设的内河水运码头,地方政府主动对接相关企业,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并成立了项目服务小组,统筹协调公用码头的项目推进。这一举措,不仅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还破解了项目建设中受到资金制约的难题,实现了政府、企业、社会共赢的全新局面。如今海宁已初步形成主干航道枢纽作业区和镇级公用码头的港口枢纽布局体系,港口年通过能力增加595万吨,进一步增强海宁与周边城市的交通物流联系,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为海宁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能。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