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许雅文)初夏,草木葳蕤。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教授徐礼根收到了好友发来的几张照片。“这不就是我主持修复的凹山采场嘛,现在植被已经恢复得这么好了!”徐礼根暗自惊喜。
自2014年起,徐礼根主持修复凹山采场内近1万平方米高陡岩石边坡的生态。三年多过去了,工程成效明显。
凹山采场位于安徽省马鞍山东南面,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露天铁矿山。随着铁矿石资源逐渐枯竭,一系列生态问题暴露出来,矿山开始全面闭坑修复。
徐礼根之所以接受这项任务,是因为他在边坡绿化领域丰富的经验和成功案例。从治山、治路到治水,为了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他研究出适合各类气候、地貌特点的边坡绿化方案,并取得技术领先。
2007年,徐礼根取得了“环保型植生板的制作方法”等发明专利授权;2013年9月,他被世界屋顶绿化协会授予“世界边坡绿化杰出工程师”称号;2016年12月,他获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颁发的“第一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突出贡献奖”;2018年5月,央视现场直播了他主持的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在陡峭岩壁上,他书写着自己的绿色梦想。
书写绿色 不忘初心
凭借多年的经验,徐礼根在安徽凹山采场以现代喷播技术为主要手段,实施生态修复和景观再造。这是一种利用空气压缩动力装置,将预先配置并搅拌均匀的植物生长基质材料、绿化种子,按设计要求喷射到挂网后的坡面上,实现快速强制绿化的边坡绿化新技术。
这项先进的技术,来自徐礼根在浙江多年的丰富实践。浙江对绿色的孜孜以求,给了徐礼根实验的广阔天地。
如今,驾车行驶在杭新景、台金等高速公路上,逶迤青山从车窗倏忽而过,曾经的矿山如今满目绿色。这正是徐礼根所追求的原生原态。
1981年9月,徐礼根迈进了杭州大学的校门,在生物系4年的生物学专业学习及毕业留校后,他越来越喜欢研究植物。当他在职攻读研究生时,他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学习方向瞄准了植物学。
起初,徐礼根研究平地草坪和屋顶绿化。后来,由于平地绿化研究者众多,边坡绿化研究者寥寥,“冷门的方向激发了我对未知的探索欲望。”徐礼根就这样走上了边坡绿化研究和应用之路。
“这样的选择,并不是心血来潮。”徐礼根回忆,国外边坡绿化技术早已起步,日本“挂网喷播”技术传进国内,但是技术多少有些“水土不服”。徐礼根默默下定决心,要研究出适合中国,适合浙江气候、地貌特点的边坡绿化技术。
彼时,靠山吃山的湖州正在发展石矿业,青山满目疮痍,矿区粉尘弥漫。徐礼根坐车穿行在湖州公路上,一路山石裸露,一路心痛不已。
为了祛除这些难看的“疤痕”,徐礼根开始了他在湖州的治山之路——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这为他以后的边坡绿化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湖州仁皇山曾有一个大型废弃采石场,也是徐礼根曾悉心指导过复绿的地方。10多年过去了,这里已建设成为仁皇山公园,恢复并升级成“城市绿肺”。
去过台州市椒江区“白云飞瀑”景点的人,丝毫看不出这曾经是一座矿山。每隔一段时间,徐礼根就要来这里看看,这是他与团队的得意之作。“不能对废弃矿山一味地削坡、复绿,而是要保留和利用其部分特殊的地形、地貌、岩石,进行艺术化的人工景观再造、重塑和修饰,形成溪水、瀑布等,造就公园化的生态景观。”
时代给了徐礼根广阔的绿色实践舞台。2001年起,杭州绕城高速、杭宁高速、杭新景高速、台金高速等相继建设。“在多山的浙江,建设高速公路都要劈山或打隧道,造成植被破坏、山体裸露、水塘浑浊……”徐礼根说,怎样让绿水青山恢复本来的样貌?他把目光聚焦到高速公路边坡复绿上来。
“安全、生态,这是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的要求。”怎样把土固牢,防止雨水冲刷流失,同时根据边坡的岩性、坡度、表面粗糙程度等特点进行物种选择,形成稳定的植被群落?在陡峭岩壁上,徐礼根埋头研究,常常风餐露宿。
勇克难题 不断创新
浙江有着丰富的气候特征,沿海、内陆、平原、山区各有特点,徐礼根也一直攻坚克难,克服各种日晒、多雨的气候难题。
徐礼根介绍,边坡绿化行业出现的时间不长,技术方法却比较多,如:液压喷播法、客土吹附法、厚层基材法、喷混植生法等等。这么多的方法究竟哪种好?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需深入了解施工方法,认清优缺点。
“物种配比,类似抓中药。”徐礼根展示了他常用的植物种子:苜蓿、高羊茅、画眉草、紫穗槐……
“如果选不好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结果就是‘一年绿、二年黄、三年死光光’。”徐礼根回忆,杭新景高速公路建设时,日本专家在一边坡上密种了高羊茅、黑麦草,种下去的第二年春夏,这些外来草疯长后就枯萎倒伏了,同时压制了下面的灌木,至今10多年过去了,这个边坡的灌木生长一直受影响。
不坍塌,不流失,草灌茂盛,这是当今我省公路边坡绿化最普遍的要求。“‘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听起来很美,但上百公里的公路、铁路边坡做不到,也没必要去做。维护费用巨大的,得不偿失。”徐礼根说,生态不是多花钱,而是少花钱。多彩、自然、融于环境,没有人工痕迹,工程边坡又回归自然状态,这是公路边坡绿化的最终目的。
“鸟儿带来种子,风儿吹来种子,鸟窝有了,野兔有了……”徐礼根徜徉在他的绿色世界中,这样的研究,注定了徐礼根的实验室开设在广袤的大地上。
出生在台州黄岩农村的徐礼根说:“我曾是地地道道的农民,13岁开始便在生产队劳动。”稻田边长大,夏收夏种,插秧挑担,塑造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工地上,爬山涉水、风餐露宿都不觉得苦。”
2006至2007年,台金生态高速建设时,徐礼根和团队的4位助手跟随着高速公路向西推进,在临海、缙云辗转租房;主路在修,他们每天开车到处绕小路到达工地现场指导;夏天冒着高温酷暑,冬天跑过积雪山坡,在狂风暴雨的黑夜中驾车奔驰……
科研是一条未知大于已知、重复大于新奇、等待大于突破的道路,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路障,曲折起伏中任意一个障碍都可能击退探索者。对于徐礼根来说,科研更像是一场孤独之旅,“有时候坐在还没有修建的道路旁,想想三年五年以后的样子,才能让自己打起精神来。”他说。
徐礼根作为咨询技术负责人,曾参与建设的杭新景高速公路、台金高速公路、舟山跨海大桥被浙江省公路局等单位评为“2016浙江十大最美公路”。
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徐礼根依旧奔波在去往建设现场的路上,他那辆已经开了12年的越野车,追随着他去更多地方实现绿色之梦。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