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千百年来以母亲的胸怀滋养着两岸民众,蜿蜒曲折之间,星罗棋布着成千上万个村落,它们之中有数十个拥有着同样的名字——长江村。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分别来到位于长江上中下游的3个长江村,探访这些依长江而生、因长江而兴的村落,在新时代唱响的长江新歌。
上游务川县长江村:一类贫困村的决战号子
从空中俯瞰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浞水镇长江村,新建的农民住房白墙黛瓦,一条柏油路穿村而过,村头的汽修园里卡车进进出出,山上云雾缭绕处是白茶基地、中药材基地。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
“我们村过去被叫做‘黔北旱码头’,地处乌江上游,紧邻重庆,自古以来是黔北通往重庆的一个交通要道。”务川县组织部驻村干部宋聚超说,务川县长江村在明清时期相当热闹,务川出产的茶叶、中药材、大米、朱砂等经这里的茶马盐道运到重庆武隆乌江边的江口镇,再经长江运往全国各地;换回的盐巴、布匹等生活物资再经这里运进贵州山区。
但随着时代变迁和黄金水道衰落,曾经辉煌的“旱码头”渐渐失去了荣光。长期处于半封闭农耕社会的长江村成为贵州省一类贫困村,人均只有1亩耕地的现实使得村民种地只够维持温饱,看不到希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选择离开。
“一顿省一口,十顿节一斗,好吃不过油炒饭,白菜也当三分粮,有了苞谷(洋芋)心不慌。”这段苦涩的顺口溜,曾流传于黔北贫困地区,也是务川县长江村过去的真实写照。
历史性的改变,发生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帮助下,长江村村民走上了水泥路、住进了新楼。“以前我们出门都要穿雨鞋,回来踩得一脚稀泥巴,现在好了,穿着布鞋就可以上街了。”今年71岁的贫困户何全勇说。
何全勇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过去与老伴拉扯独孙何良林长大,日子相当艰难。2014年,老何家成为长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连续两年给予他4000元帮扶资金,帮助他发展养牛、养猪、养鸭、养蜜蜂等产业,去年他从这几项产业中获得2万余元收入,再加上每年享受农村低保6000元,支撑老两口供孙子读完高中。何良林很争气,今年高考考出660分,即将进入武汉一所高校就读。
务川县长江村村支书覃玉兰介绍说,2014年以来,务川县投入700多万元帮助村里修通30多公里致富路,投入400多万元帮助村民发展茶、中药材、牛、猪、鸡等脱贫产业。从去年12月开始,政府又投入276万元对334户村民实施了修院坝、危房改造、改厕所、改牲畜圈等人居环境改造。“通过精准帮扶,长江村村民基本实现了户户喝上自来水,住上安全房,家家通了水泥路。”
2014年务川县长江村有贫困户180户814人。经过精准扶贫,去年长江村脱贫摘帽,目前贫困发生率降至0.6% 。
“距离2020年还有2年多,我们村还有贫困户34户132人,我们的目标是不让一个人在脱贫路上掉队。”覃玉兰说。
中游秭归县长江村:从头再来的创业壮歌
穿过瞿塘峡、巫峡顺江而下,峰峦高耸、夹江壁立的西陵峡更显秀美,在兵书宝剑峡和牛肝马肺峡之间也有一个长江村。只见连片的梯田倚江而立,梯田中摇曳的脐橙树果实累累,田园风光壮美。
这个依山傍水的美丽村落,就是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的长江村。屈原镇以屈原故里闻名,这里的长江村也曾经历过一场从天而降的磨难。
1985年6月12日凌晨,一声山崩石裂的巨响打破夏日夜晚的宁静。霎时间,乱石飞迸,烟尘滚滚,平静的峡谷天昏地暗,半个多小时内,3000多万方土石的大型滑坡将千年古镇新滩镇1500多间房屋全部摧毁入江,长江村瞬间变成一片废墟。
“好在政府预报精准,滑坡区内老百姓全部安全撤离,没有一人伤亡。”年近八旬的江安佐老人回忆道。
大滑坡过后,原长江、北沱、沙子岭等三村合并组建新的长江村,人们在废墟上开始生产自救,重建家园。面对大滑坡后人均耕地不足0.2亩的现实,长江村百姓在地质专家的指导下成立改田专班,在滑坡上砌石坎,再把江边即将淹没的肥土向上转运到梯田里,定植苗木进行复耕。
历经7年多努力,长江村成功改田1000多亩,裸露的深层黄土逐渐被青翠的庄稼覆盖,大滑坡的痕迹渐行渐远。
长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崔旭东说,2006年三峡库区启动“移土培肥”工程,国家投资近800万元在长江村兴建灌溉、田间道路以及防护林等基础设施,新增耕地600余亩。大家在整理好的土地上定植500亩优质桃叶橙树苗,经过10多年的发展,长江村梯田果园成为峡江上一道风景线。
“村里的种植结构不断调整,除了大规模发展桃叶橙,白花桃、石榴也逐渐形成规模。”崔旭东告诉记者,全村382户中有90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让产业大户、合作社对贫困户进行务工、技术指导,户均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仅去年就有22户46人成功出列,按计划,今年底所有贫困户就将全部脱贫。”
村子美了,村民富了,吸引更多村民返乡创业。今年49岁的江朝刚曾在外地经营广告业务,每年收入几十万元。6年前,想到老家长江村因独特的峡江气候曾遍地种有石榴,便考虑回乡打造规模化的石榴园。如今,江朝刚已带动80多户农民建成800亩石榴基地,更大的创业图景已成竹在胸。“以后不仅要把高品质的石榴卖出去,还要把游客引进来,让他们在碧水青山间体验采摘的乐趣。”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长江村人通过勤劳的双手,将昔日的灾后重建村变为产业发展先进村,全村经济总收入先后突破1000万元、2000万元大关,2017年达到432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7405元,还被评为湖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下游张家港市长江村: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曲
距离长江入海口不远的江苏苏州张家港市,有一个被誉为“长江之花”的长江村。这里“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香”,还以雄厚的村集体经济实力闻名遐迩。
张家港市长江村原党委书记郁全和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长江村靠2万元银行贷款和35万元群众集资款,以几台土纺车、几把瓦刀和几条破船起家,踏上工业发展道路。1990年,长江村整合下辖10多家村办企业组建成立江苏长江润发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集团下属的长江润发机械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苏州第一家上市的村企。
如今,长江润发集团拥有1家上市公司、3家规模型工业园区、3家高科技企业,资产近百亿元,年综合效益超亿元,跻身全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
张家港市长江村党委书记、长江润发集团总裁郁霞秋说,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产业必须升级转型。过去公司以电梯导轨、型钢、耐指纹板、建材等制造业为主,未来将重点从事与健康有关的事业。长江润发集团已收购3家优质的医药企业,长江润发机械股份也正式更名为长江润发医药股份,开启了从传统制造业向“医药+医疗”的大健康转型之路。
“70后”村民吴建荣刚在村里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做完体检:“这里的设备不比城里差,听说投资了400多万元,让老百姓觉得方便又放心。”
富裕起来的长江村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开办道德讲堂、妇儿之家、24小时图书驿站,组建太极拳、老年舞蹈队等业余文化队伍,去年重阳节还搞了一台“村晚”,主题就是孝老爱亲。
张家港长江村人一直坚信,是长江带来了幸福生活,照顾好母亲河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村里拒绝了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大型化工厂项目,又在全省比较早地建起村级雨污分流系统,工厂绿化、污水处理要求也非常高。
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千万个像长江村一样的村落正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书写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篇章。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