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文化水乡的华丽转身

发布时间:2018-10-27 12:52:20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谢梦骑

  文化水乡的华丽转身

 图片由汾南村村委会提供

  陶庄镇汾南村位于嘉善县的西北部,因位于著名的汾湖南岸而得名。这里以前被称为“吴根越角”,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虽然湖的对岸就是江苏地界,离上海也不远,却因无路可通,看着湖对岸的公路交通繁忙,只能是“鸡犬声相闻”,望湖兴叹。又因距离县城是当地乡镇中最远的,被称为“嘉善的西伯利亚”。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里已成为连接上海和江苏的通途要道,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方热土。在稻浪翻滚、桂花飘香的金秋季节,记者来到了汾南村,如今这个村子在村干部带领下、全体村民共同参与中,已从经济薄弱村,变成了让人留连忘返的美丽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去,一探究竟吧。

  田间地头养着生态文化

  沿着稻田往村中走去,满目黄澄澄的稻穗,开镰丰收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处于这广袤无垠的美景中,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泛上心头。

  走不多时,在一座名叫夏河大桥的桥堍,记者的目光被一块写着“永禁”两个大字的石碑所吸引。“小伙子,这块石碑来头可不小,记载了百年前我们祖辈们的环保意识。”问起石碑的来历,汾南村党总支书记周玉良讲起了这段历史。

  原来在民国初年,随着窑业的发展,夏河沿岸外来常住和流动人口猛增,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还有工业垃圾不断增加,一时间,夏河沿岸成了倾倒和堆积废弃物的地方。看到这种生活环境被破坏的景象,村里的长辈们决心立碑警诫,全村相约在夏河大桥堍立了这块石碑,上面镌刻“永禁垃圾投河、埂树斩伐、鹅鸭放河”字样,规定如有“向河内乱扔垃圾”等破坏河道生态的行为,将在碑前罚跪,以示惩戒,这块碑一直保存到现在。

  汾南村是个村落群,由周围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改革开放前,这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河多田少,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到上世纪90年代末,这里还是经济薄弱村。1997年,33岁的周玉良接受党组织的安排,调离企业,回到了家乡,在村里当起了村支书,谁想这一干就是21年。周玉良回忆说,他回到村里工作时,村集体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村集体如何发展,是个难题。

  “没钱没法办事,没法办事就一直要穷下去。”当时的汾南村面临着发展致富和环境改善的双重任务,找不到发展方向,就无法改变村里的面貌。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村干部们抓准一切机会带领村民埋头苦干,通过土地整治,招商引资,把集聚起来的资金,筑路修河道,终于筑巢引来了金凤凰,让村民们享受到了交通便利、河道齐整、环境美丽、经济发展的幸福成果。

  深巷子里藏着历史文化

  在汾南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如著名画家吴冠中画笔下的小桥流水人家。村民住房都是枕水而筑。“家家户户门前是水,门后是路,整个村子就像是浮在水上一样。”周玉良说,早些年汾南村水路比旱路多,村道狭窄,村民都是坐船出行,2007年开始,村里为河道加设了护岸,并与村民房前整治留出的空间凑在一起,铺上了水泥,形成了3~4米宽的村道,把家家户户连到了一起。

  汾南村的美是藏起来的,往村子深处走去,时不时就能发现意外的惊喜。深邃的弄堂蜿蜒曲折,百转千回,好像来到了一个巨大的迷魂阵,走进这些岔路口的深处,总有一些古老的房子静静地矗立在那儿。

  顺着弄堂走进一个小院,院正中的一间屋子木门和木窗紧闭着,仔细看上面的雕花已变了颜色,阳光顺着镂空的窗子照进屋内,地上的影子显出雕刻的花鸟形状。屋里破了一处屋顶,外面的树叶已经挡了过来,阳光照在缺口里,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忽明忽暗。老房子青砖四周的棱角已经被磨平,缝隙里填满了青苔。

  村里类似这样可以追溯到清朝民国时期的老房子几乎随处可见,“不少人家虽然搬出了汾南村,但家里留下的老房子一直不舍得拆,于是就留到现在。”周玉良说,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房屋都变成了“古董”,一张家具、一根木条、一块瓦片都带有岁月的痕迹,都可以诉说出一段故事。这些老民居,对于现在上海等城市人来乡间寻觅乡愁,是弥足珍贵的载体。

  文化尊崇引来艺术结合

  走在汾南村,记者还发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看民居外墙立面上的画。移步换景,可以看到与其他村不同的墙绘。在河边,画的是渔船、画舫;在田地边,画的是水稻、果树,村民劳作的样子;弄堂里又成了意境深远的泼墨山水。特别是当地美丽的传说五姑娘的形象,在路边一路延伸,像是动画片一样展示出来。

  记者沿着河岸小路欣赏着一幅幅“画作”,看到不远处的河边有一座厂房,几个工人正在把一张盖着篷布的巨大画像搬进厂房内。走到门口往里看去,里面的景象一下让人惊呆了。

  “一边是一只硕大的眼瞳似怀着憎恶凝视着你,一边是漆黑深处闪出耀眼的光芒……”偌大的厂房里四周墙边堆满了约两人高的油画作品,白色的画布上断断续续的墨黑勾勒出栩栩如生的景象,与这四周昏暗的光线营造出一种令人心中生寒的气氛。

  这间厂房现在是上海油画艺术家孟岩的工作室,孟岩给它取了一个有意境的名字“孟岩艺术空间”,他本人就住在村里日夜创作。

  “上海的著名画家怎么会来到嘉兴的一个乡村开工作室?”记者好奇地问孟岩。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原来孟岩的作品特别关注绘画的形式,讲究从“心”到“物”的精神表现手段,通过用心灵映像世界、关注众生,表达出他对人类的思索、前途的关注与生命存在意义的追求。

  “我的很多作品灵感都受到嘉善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的影响,同时和嘉善‘善文化’的核心内涵不谋而合。”孟岩说,他在追寻这种文化的灵感过程中来到了汾南村,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风景秀丽的“水乡泽国”。

  “这里的人淳朴善良,对文化有种特别的尊崇之情,深深鼓舞了我的创作热情。”孟岩告诉记者,搬进工作室那天,载画的货车因为道路太窄进不来,是村民纷纷自发而来,推着小车把一幅幅大画运了进来,这种别样的“欢迎仪式”让孟岩无比感动。

  在汾南村夏墓荡畔,有一家名叫“爱莲小筑”的民宿。一幢外观精巧的两层小楼,四周用篱笆围出了一个院子,院里的设计摆设别具匠心,木制的秋千,用老石磨做的茶桌,石墩子竖起来就是凳子了。中西元素穿插其中,显得十分和谐。楼上几间卧房用竹、草作为搭配元素,房间里隔出了个小阁楼卧室,清幽雅致。

  “这里离上海很近,开车一个小时不到就到了,大城市的人很愿意享受静谧的乡村生活,所以一到节假日、双休日这里都是满客。”恰逢空闲,汾南村民宿设计开发者、上海市可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静弢静静地坐在院子里,看着对面装修到一半的小酒馆,脑子里还在构思新的创意。王静弢原来从事传媒行业,在一次帮助上海电视台来嘉善拍摄片子时和汾南村结下了不解之缘,王静弢被眼前的美丽景象所吸引,再也不想走了。从那以后,王静弢开始专门研究起了嘉善本土的文化,还将自己对现代文化的理解融入其中,运用到汾南村的美丽乡村开发建设中。王静弢说,他把开办民宿当作自己的爱好,而他真正想要的还是体验乡村文化的魅力。

  听说嘉善的“善文化”中极重孝道,不少老习俗充分体现着这种理念,王静弢因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汾南村,已经连续7年母亲节,村中的河岸边都会举办一场全村专门请老人参加的宴会,子女、晚辈们纷纷凑上份子,为每一位老人买一件新衣服,请老人吃一顿大餐。这个节日已经成为了汾南村标志性的节日,受到了村里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推崇,现在,王静弢和他的公司,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看着这种民风纯朴的传统习俗重新发扬光大,王静弢特别享受这一过程,他脑海里还酝酿着好多新的想法,等着一一去挖掘。

  记者手记:

  在汾南村这片土地上,自然风光秀丽,古时候因为此地处于吴越交界处,远离统治,所以这里成了高人隐居、文人吟游的好地方,随着悠悠岁月的逝去埋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汾南村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沉寂着无人问津,但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它所蕴含的光芒终于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汾南村无疑是幸运的。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崇尚返璞归真的乡村文化,喜欢上融入自然的慢节奏生活。作为嘉兴接轨上海的前沿地带,汾南村突然摇身一变,成了周边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绝佳之地。这里的居民尊重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又包容接受新文化,自然而然,各色文化在此碰撞交汇,会绽放出更为绚烂的火花。

标签:文化;嘉善;村民;水乡;孟岩;上海;王静;美丽乡村;村子;记者;村干部;经济发展;变迁责任编辑:钱华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