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龙游县湖镇镇地圩村村民徐金财打开“龙游通”,点击乡村振兴栏目,扫描门口的二维码,在看到总积分75.2的分数后,他长吁了一口气:“这是从去年7月到目前的总积分,平均下来,每月在4.5分以上,分数偏高,今年再拿一次‘清洁家庭户’应该是没问题了。”徐金财说,“清洁家庭户”不仅是一种荣誉,村里年底更有物质奖励,还能享受贷款、医疗等方面的各种优惠。
走进地圩村,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的宣传标牌装点在绿化带边,家家户户门前都配备了统一的分类垃圾桶,用于村民对会烂和不会烂的垃圾分类。同时每个垃圾桶都配了一个与村情通APP链接的二维码。
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地圩村27个党员干部自主申报、双向选择,按照“就亲就近就熟”原则,每个党员包干9至10户,每月定期对联系农户的垃圾桶完整、垃圾桶清洗、分类准确、庭院整洁等环境卫生进行评分,每月在村里张榜公布。在此基础上,村妇联组织每个月三次抽查农户垃圾分类、环境卫生,每月根据评分结果,设立垃圾分类优胜榜和垃圾分类改正榜。
与此同时,该村每月从红榜和提升榜中各选出三户农户,由专职网格员童英琦上传至龙游通乡村振兴红黑榜栏目中。“全村人都看得到,如果上了黑榜,没面子啊。”村民张秋香说,在一次次检查和提醒中,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大家的一种生活习惯。“儿媳妇本来想把孙女带在身边,我亲家母说村里这么干净,就把孙女放在村里带,环境好,对小孩的身体也好。”
垃圾分类能否形成高效顺畅的系统,关键在一头一尾,即分类投放和分类处理。村支书徐庭友带着我们来到村里太阳能垃圾堆肥房,堆肥房分为可腐烂垃圾投入口和不可腐烂垃圾投入口。“村民已将生活垃圾分类分好,保洁员对应分别投入这两个口子,可腐烂垃圾借助太阳能发酵后再还田,不可腐烂垃圾则由乡镇统一收运处理。”
垃圾分类,做法不一。在江山市峡口镇定村村,每天早上7点多,保洁员汤炳阳就会开着他的快速保洁车在村里来回穿梭,把农户家中的黑色袋子一个个收集起来,拉到村里的垃圾资源化利用站。“村里把可腐烂、不可腐烂的垃圾都用垃圾袋分类装好,给我们省下了不少精力。
把垃圾分为可腐烂与不可腐烂,这在农村中较为普遍,但是如何让农户真的做到在源头就进行分类呢?还要从黑色的垃圾袋说起。
村支书郑世华介绍,这些黑色的垃圾袋是由村里统一发放的,村民有需要就可以到村里免费领取,而在领取时,每个垃圾袋上都会写上村民家里的门牌号。这样,垃圾是谁倒的,谁没有分拣好,垃圾资源化利用站里的分拣员通过垃圾袋就一目了然。
“垃圾袋有编号,假如分得不好,垃圾到处乱丢,一经发现,我们会上门劝说。农户要面子,会觉得心里有个压力的,也会做得更好。”村妇联副主席管秋仙说。
小创意改变了大问题,定村村用带有农户编号的垃圾袋实现垃圾分类情况的跟踪,让村子面貌焕然一新,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村民的肯定和支持。“现在我们都很自觉地将家里的垃圾分类分好。”村民陈芝琴说。
记者获悉,至2017年底,全市有1403个行政村开展实施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应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全覆盖。在此基础上,以“分类投放要定时、分类收集要定人、分类运输要定车、分类处理要定位”的“四分四定”标准,持续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水平。到目前,全市符合“四分四定”标准的分类村达931个,占比62.8%。建成机器堆肥房112个、阳光堆肥房415个,覆盖1049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中心村全覆盖;建成垃圾兑换超市1396个,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短评
当下,垃圾分类已经从一道“选择题”升级为一道“必答题”。
近年来,我市通过顶层设计建体系、各方参与共推进、创新机制促规范、强化督考强落实等做法,在全市各地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进度,洁化、美化了村庄,优化了人居环境,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垃圾分类集中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并与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法治精神、环保意识、自律意识等密不可分,有助于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有助于整个社会形成绿色生活的风气,以及抵抗铺张式的生活消费。
改变旧有习惯,提高文明素养,垃圾分类是一项细水长流的工作。要通过各种途径,建立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弘扬对社会责任的共同担当。鼓励人人参与、人人自觉,使垃圾分类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使这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坚持下去并越做越好。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