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应时而生,这表明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达到了新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新征程。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站在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性的平台上,我们要登高望远,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统一到甘肃省委、省政府绿色发展崛起的战略部署上,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甘肃省绿色发展崛起中的关键性和“排头兵”作用;长风破浪,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协同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系;不负使命,打一场漂亮的污染防治攻坚战,给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深入领会绿色发展崛起这一方向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要“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甘肃省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以此为根本遵循,先后出台了《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和《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的总方向和主基调,将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甘肃省发展的主攻方向,力促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从源头上、根本上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就是说,绿色发展崛起已凝聚为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坚定发展意志,是省委、省政府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的鲜活实践,是甘肃省情与生态文明建设严丝合缝的对接。绿色已成为甘肃发展的底色,也将是永续色。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体现的绿色发展观,就是要我们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崛起战略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观,也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甘肃省全面推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行动,是因势利导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在这场变革中,生态环境部门要紧扣时代脉搏,通过政策引领、典型示范、科技助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彻底扭转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把发展的基点放到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上,推动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全社会构建起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治理观,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看待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与综合管理水平。全面完成生态环境机构改革、垂直管理改革和综合执法队伍改革,调整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持续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监管。制度是纲,纲举目张,要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从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体制机制以及重大制度安排入手进行总体部署,推进《甘肃省环境保护条例》出台,逐步完善生态环保地方标准,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法治轨道。加大执法力度、提升执法效能,保持生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以高水平的管理为生态环境工作提质增效。
深刻把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一重点任务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生态文明进程、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不仅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更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全力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任务落实,不仅是完成中央交办任务、讲政治的体现,更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环境服务、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
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从省情实际出发,污染防治攻坚战是我们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崛起必须要打赢的战役。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甘肃省,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更为强烈,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更为痛心疾首。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就无法满足老百姓的美好生活需要,绿色发展崛起也就缺乏感召力和群众基础,“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目标也就无法达成。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在实现甘肃省绿色发展崛起的战略高度,集中精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稳扎稳打夺取污染防治攻坚战胜利。可以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是当前生态环境部门最重要的任务。
要深刻认识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层层落实。对标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7+4”总体部署,甘肃省已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甘肃省污染防治攻坚方案》,印发了24个子方案,各地也因地制宜相继出台了攻坚方案。我们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建立健全促进污染防治的体制和制度,尽快形成全省污染防治攻坚的方案体系和责任体系。根据中央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办法,推动制定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实施细则,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督导各级抓好贯彻落实,全面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
要从污染治理规律和实践层面上,认识到污染防治攻坚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攻坚战还将是一场持久战。坚持问题导向,弄清各自区域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因子,有针对性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实现工作效能最大化。要紧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时段、重点因子“四个重点”,突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四大结构”,切实提升监管水平。重点治理燃煤、扬尘、工业、机动车“四类污染源”。加强重点领域水污染治理,统筹做好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地下水污染治理,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成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数据汇总分析和成果集成,加快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实施,持续改善全省环境质量。
要深入领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人民主体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还需要我们尽快探索构建以政府为指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环境治理体系,凝聚起天蓝、水绿、土净的强烈社会共识。
新时代是给奋斗者提供平台的时代,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得好不好、漂不漂亮,是对我们生态环境部门施政能力和全面工作的一次考验。
深刻认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统一关系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相对应,当前甘肃省正处于冲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性、底线性任务,坚决彻底整改祁连山专项督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关键时刻。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互促共进、协调统一的关系。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有机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环评“放管服”改革等工作,促进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做大做强,加强环境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探索形成符合甘肃省实际的农村环境整治模式,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步伐。围绕破解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瓶颈问题,结合生态环保领域和扶贫领域的重点工作,全力打造一批符合国家政策支持要求、针对性强、特色明显的大项目,助推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提质增效。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模式,充分发挥资金杠杆作用,扩大环保资金效益,提高污染治理成效。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绿色发展崛起的最终目标就是建成幸福美好新甘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就是要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积极倡导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所以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终极目的上是一致的,保护好绿水青山、修复好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受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限制,甘肃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生活水平与全国相比长期存在不小差距。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近年来在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大气污染治理“兰州经验”被国家推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但是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专项督查、绿盾专项行动反馈问题以及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来看,距离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这需要我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切实推动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鱼翔浅底的景象。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更高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与经济社会正处于艰难协调发展的状况中,需要我们特别处理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精准脱贫攻坚战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协同推进,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健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可以为国家保安全、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求稳定。污染防治攻坚战需系统开展,要坚决避免环境执法中出现简单粗暴或“一刀切”的现象。要更加注意统筹生态脆弱的连片贫困地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积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更好协调生态环保与精准脱贫的关系,推动实现生态产业与富民产业的有机融合,双赢共享。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时代赋予我们无上光荣,更是如山重任。我们要着力把自身建设成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依靠这支队伍,再加上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我们有信心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绿色发展崛起战略指引下,使“两山论”在甘肃得到生动实践。
作者系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厅长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