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绿色金华,山水画卷渐次开

——从“黑臭水体”到“浙中大花园”的环境蝶变

发布时间:2019-01-01 10:41:54 来源:金华日报 记者 张帅

  入冬,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的“廿九间里”,一间间充满文艺气息的特色店铺热闹开放。这个原先的水晶加工作坊,如今已经褪去一身污垢,成为青年创客基地和文创园。

  去年4月20日,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来到浦江考察。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索尔海姆想知道一个答案,浦江是怎样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生态保护之间实现协调的。而在新光村,索尔海姆称赞“这里的生活和糖一样甜”。

  不止浦江,八婺大地皆因治水而发生环境蝶变。曾经,全市地表水断面三分之一为劣Ⅴ类,三分之一接近劣V类,只有三分之一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水忧、水患、水难、水盼,成为老百姓最迫切要求解决的环境问题。如今,全市地表水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改革开放40年留下的水环境问题,用了4年多时间基本还清欠账。金华治水经验,成为全国样本。

  壮士断腕,非治不可的母亲河

  金华是“江南水乡”。据统计,全市共有365条支流、1万多条沟渠。在2012年,这些支流、沟渠中多数沦为“黑臭河”“垃圾河”“七彩河”,已到非治不可的地步。

  这一度是全市人民共同面临的阵痛。以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整治为起点,金华率先决战劣水,撕开一道洁水缺口。省委、省政府发出“五水共治”动员令后,我市立即召开“五水共治”动员会,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由市委副书记挂帅的治水办,配套推出全省首个“一表六图”作战指挥模式。

  水环境治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毛细血管”,污染容易,治理却难。正由于此,当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年灭黑臭、两年提水质、三年可游泳”目标,并经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时,干部群众激动之余也有疑惑:“三年时间真能把污染了几十年的水治好?” 

  根据环保部门的标准,必须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的水体才“可游泳”。在很多人将信将疑时,金华已经将治水目标进一步细化:到2014年底基本消除黑臭支流,流域水质明显改善;2015年底全流域基本消除劣Ⅴ类,整体水质明显提升;2016年底流域交接断面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标准,流域生态实现良性循环。群众真正感受到市委、市政府把水治好的决心。

  作为最靠近钱塘江的城市,兰溪把控着金华水质的最后“关口”。“刚拿到目标责任书时,我心里也没底。但这是不容推却的责任,如果上游交给下游的水质差,那下游就要花更多力气去整治。”兰溪市治水办专职副主任吴胜忠说,水是事关百姓福祉的大事,我们没理由不做好。

  书写生态文明的金华样本,根本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信心。和兰溪一样,全市各地加快步伐、奋力治水。磐安牢牢守住生态底线,誓让源头之水更清更净;婺城以保卫百万市民的“城市水缸”为己任,出台沙金兰水源涵养功能区畜禽养殖禁养和管养相关政策,加大关停转迁力度;金东实施垃圾分类处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催化古建筑群、“家+”旅游等美丽经济升级;东阳以治促转、治转同步,引导医药化工产业改造升级、废塑企业转型红木产业,走出一条有质量的双赢发展之路;永康市引进建筑垃圾处理公司,日均消纳处理固废垃圾1000多吨;武义利用自然生态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吃、住、行、游一体化的精品旅游村,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金华开发区大力整治“六小”服务行业,疏通地下“毛细血管”……

  久而久之,大家发现,只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生态文明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同时,金华探索“路长制”“河道警长制”等,使河长治水模式由单条河流的线性治理转向流域的网格化治理,实现流域与流域间的无缝衔接。

  全民参与,声势浩荡的攻坚战

  金华地处浙江之心,乃四水之源。从水域图上看,滚滚金华江从磐安深山发源,一路穿城过镇,在金华市区与武义江汇合,直奔兰溪而去,最后汇入钱塘江。上游治水成效怎样,下游很有说服力,两岸群众最有发言权。

  在历史上,上下游之间也曾因为污水排放问题争吵不休。治水因此停滞不前,影响整个工作进度。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2016年1月,金华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两级之间流域水质考核奖惩制度,首开“双向补偿”先河。

  试行两年多来,该制度对水质稳定提升起到积极作用,Ⅲ类水质达标率从2015年的67.5%提高到2017年的100%,“双向补偿”金额从实施考核前2015年市财政需收取罚金2326万元,提高到2017年市财政支出奖励金额6892万元。去年7月,金华突破目前国家和省实行的补偿试点局限于单独的上下游县(市)现状,制定《金华市流域水质生态补偿实施办法(试行)》,成为全国率先实现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的地区。金华治水,再一次走在全国前列。

  如果把水环境治理生动比喻成五个手指,各有分工、和而不同,捏起来就是一个拳头,其中“治污水”是大拇指。治污是一场关乎每个群众的全民行动,绕不开各种进退得失。金华选择从最难处入手,最脏的河流先治,最硬的骨头先啃,带动整体突破。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担任市级河长,市委书记领衔治理一条最臭河流——白沙溪,市长领衔打造一条最美河流——梅溪,其他市级领导各自联系一条河流,并在定期召开的市级河长履职报告会上作履职发言。

  以上率下领衔治水,形成强大的示范带动力。市、县、乡、村四级党员干部紧随其后,压力层层传导到最基层;人大、政协冲在一线,从未置身事外;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组织所联系群众组建志愿者护水哨兵团、巾帼护水队、市民监督团参与治水;全市中小学校发起“小手拉大手”活动,年轻干部走上治水一线……还有市、县、乡、村四级河长,河道警长、监督员和指导员,全域治水的震撼感、全面治水的沸腾感、全力治水的冲击感,在八婺大地一浪接着一浪。

  书写生态文明的金华样本,关键在于坚持全员发动、久久为功。与其说,金华治水是一项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不如说,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攻坚战。它的深度、广度、表现形式,远远超出当初预想。3.81亿元,是2014年初全市多家企业、党员干部为治水公益基金的募款,很多人在捐款登记表上,留下的不是真实姓名,而用“热心市民”“志愿者”等代替;2.5万里,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走过的路,5年来很多民间河长、热心市民因巡河走过的路加起来抵过多个“长征”……暖心故事不胜枚举,金华人民为打赢这场治水翻身战贡献良多。

  重拾山河,四度问“鼎”的治水经

  有力的臂膀、坚毅的表情、迎风飞扬的斗篷……市治水办陈列室里,4尊大禹鼎默默伫立着。和其他3尊铜鼎不同,第4尊鼎是银质,只有连续4年获得治水优秀的地市才能拿到。

  前年,剿灭劣V类水是省委、省政府交给各地的硬任务。作为治水“优等生”,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抓治水,坚持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全面建立河长制组织体系,全力全速全域推进。同时,我市以创新思维抓治水,形成一批治水剿劣的好做法好机制。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首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金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于2017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书写生态文明的金华样本,关键在于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引领。在治水过程中,我市创造的治水好做法,成为全省经验之谈:“河长制”是金华综合治水的制度创新和关键之举,我市首创“河长履职报告”制,把履职作为河长的一项重要考核列入常态化管理;首创“一口双哨”制,每个重点排污口配置一名领导,具体负责排污口整治的统筹协调和推进,配置“两代表一委员”各一名的监督哨,负责整治全过程的监督管理,配置一名市治水办干部的指导哨,负责排污口整治日常督促和业务指导;巧借基层智慧,积极探索推广农村亭廊式“生态洗衣房”,有适宜在平缓地区推广使用的兰溪“黄店模式”,适宜在山区推广使用的浦江“洪村模式”,适宜在城镇、城郊推广使用的金义都市新区“支家村模式”,得到省委书记车俊批示肯定;义乌对全部9个污水厂实施污水排放严于“国家标准”的“义乌标准”,外排水氨氮、总磷指标达到地表水Ⅲ类水平……

  在水环境整治基础上,我市通过水系联通、水岸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配套,启动建设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绿色产业于一体的浙中生态廊道,开启了“浙中大花园”的建设进程。

  引领发展的规划图板、插满红旗的作战地图、分步推进的项目列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各县(市、区)高度认同市委关于规划建设浙中生态廊道的决策部署,积极行动起来。市生态廊道办及时出台生态廊道建设《若干意见》《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建设导则》《概念规划》,围绕“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廊道”目标,逐一制作任务书、画出作战图、排定时间表。在一条主线的带动下,散落在金华沿江各处的资源,如同一块块璞玉被挖掘出来、利用起来,一大批项目从以往的“低小散”“无特色”,焕发出强大的新动力,凭借绿色发展集聚产业转型新动能。

  作为和金华治水一同成长起来的跑线记者,每次梳理金华的治水脉络、回顾八婺的治水故事,都是一件令人心潮澎湃的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绿水也是幸福。每个地方都有一张“生态答卷”,如何取得高分,需要认真琢磨、细致考量。可喜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早已在八婺大地生根发芽、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关系的指南,走出一条经济和生态互融共生、互促共进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路。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重大而紧迫,不容丝毫懈怠,我们唯有奋发有为、牢记使命,方能不负人民,无愧时代。


标签:治水;生态文明;整治;生态廊道;水质;全民参与;地表水责任编辑:季建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