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对象:常山县新昌乡黄塘村
村庄档案:黄塘村地处常山县东北角,距县城29.2公里,区域面积4.36平方公里,山林面积6900亩(其中油茶面积4540亩),水田面积250亩,全村334户,共938人。主要产业为油茶生产、乡村休闲旅游。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0元,村集体资产累计达2000万元。
如果没有廖红俊,“九山半水半分田”、坐落在海拔六百多米高山上的常山县新昌乡黄塘村将会是一种怎样的现状?历史无法假设,但有一点是当地村民们的共识:黄塘村的变化是从廖红俊回村当干部开始的。
撇开“金牛奖”获得者、省劳模等众多落在廖红俊身上的荣誉光环,这个带着些许传奇色彩的人物与一个村的发展变化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逻辑关联?
3月23日,记者走进黄塘村,试图梳理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个人的“脑子”
连着村民钱袋子
两座拦水坝横亘在黄塘溪上,湍急的水流翻过坝体向下游奔腾而去。“漂流项目是2014年投资兴办的,眼下还不到漂流季节,橡皮艇都集中存放了。”廖红俊对记者说,漂流项目受季节性限制,村里正谋划新的产业项目。这些年来,闯过市场、见过世面的廖红俊一直这样不停地思考着村里的发展。
廖红俊18岁就告别大山,外出闯荡,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而1997年,黄塘村多数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还不足3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才1500元。
这一年,廖红俊回到了黄塘村,通过竞选当上了村民主任。
要打开山门,打开发展之门!廖红俊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一条下山的路前后修了二十多年,原先的泥石路,变成了机耕路、水泥路,直到现在的柏油路。随后,结合黄塘村的资源特点,廖红俊开始谋划产业发展,进一步打开“两山转化”通道。实施油茶精品园项目,使茶油产量、销售价格成倍增长;成立绿玲珑茶业专业合作社,加工销售茶叶、山茶油,一年销售产品200多万元;建立下山脱贫食用菌栽培基地,建成新昌乡食用菌生态园区;试点种植紫番薯,产品远销杭州、上海。
2014年,三衢大地乡村休闲旅游业方兴未艾。廖红俊意识到新的商机来了。黄塘村有4540亩油茶林,每到冬季,漫山遍野的油茶花,飘出阵阵芳香。在廖红俊提议下,在油茶山上建起了3公里长的游步道、仿古观花凉亭等设施,吸引大批游客涌入村庄观茶花景、吃农家饭、购农产品。
同年,廖红俊又抓住“五水共治”的契机,倡议成立了浙江常山黄塘旅游景区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漂流项目。意想不到的是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黄塘溪河道狭窄,怪石嶙峋,发展漂流会安全吗?黄塘溪夏季水流偏少,漂流能漂起来吗?发展漂流需要几百万元投入,资金从哪里来?
经过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大会的反复讨论、沟通,最后决定以“集体+个体”的方式筹资、以“公司+农户”的方式经营、以“资源+资金”的方式分红。9名村干部、种植大户、在外能人带头入股180万元,村集体资金入股80万元, 32户农户入股15.9万元。2014年8月6日,黄塘溪漂流正式对外营业。一个夏天卖出4100多张门票,收入30余万元。
此后,黄塘村又陆续兴建了滑草场、油茶博览园、稻草文化园、 “云上轩”小木屋等项目,100多位村民由此成为公司的员工。
建设项目多,村民得实惠。近四年来,村里每年支付的人工工资达200余万元,入股村民每年还有分红。村民们的钱袋子慢慢鼓起来了。
从一个人忙到带着一群人跑
站在黄塘油茶主题公园观景平台上俯瞰村庄,美景如画:金黄色的油菜花随风摇曳,白墙彩瓦的楼房有序排列,穿村而过的公路绿树成荫。
“2013年的时候,我们村脏乱差可是全乡出了名的。”廖红俊说,那时村里新房旧宅夹杂、露天旱厕众多、房前屋后脏乱,乡政府每月张榜公布全乡村庄环境评比结果,黄塘村都是倒数。可建设美丽村庄,首先要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
转机出现在2013年开始的“三改一拆”。“干部带头+公平公正”,由党支部书记负总责,村两委干部带头拆、村党员接着拆、群众跟着拆。到2015年,全村320个旱厕被拆除完毕,集中连片拆除“一户多宅”280多处,共整出土地指标81亩。
一个“拆”字治出了村容村貌新变化,也治出了加快发展新空间。县里提出以拆除旧宅换土地指标,以土地指标变资金,拓宽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筹资路子。2015-2017年,县里每年奖给村里500万元左右,2018年达到1800万元。
“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要是当初没有在‘一户多宅’整治上先走一步,就不可能抓住这样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干工作过程中,干部们赢得了群众信任、树立了威信。”廖红俊说,“以前感觉是我一个人在忙碌,现在是一群人在一起跑”。
村集体有了钱,也就有了为群众办事的能力。村里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开展了20多个项目的建设。文化礼堂、八面山非遗微展馆、景区道路标识等一批旅游设施得以配套提升。同时抓卫生保洁公司化运营,抓污水处理,抓 “赤膊墙”整治和庭院绿化美化等,黄塘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
管好一个村不只是钱和人的事,还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为方便群众办事,村里开通了线下服务平台。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员家中分设村级民情茶馆和网格民情茶馆。村级民情茶馆全天侯开放,村两委成员分别轮流值班,村务员坐班服务。网格民情茶馆每天晚上6时至8时定时开放,由专职网格员坐班,负责信息收集、记录、上传等。同时,开通线上沟通渠道。依托县级智慧党建系统,开设“拍个照”“讲两句”“办个事”等模块,群众有诉求,可直接在手机终端发布,村级系统管理员统一梳理汇总分流交办。
“个人能力有限,办法一起想、事情一起做、困难一起攻,这才是我理想中的工作状态。”廖红俊说。
最担忧的还是一个“人”字
“廖书记,山上来了一批客人,指明要你陪同解说。”
“廖书记,我们吃过中饭就赶到村里,请您为我们学员讲堂课。”
在采访中,廖红俊手机响个不停。廖红俊无奈地说:“村里和景区公司,懂经营、会管理、善讲解的人才还比较缺,大事小事他们都找我,有时真的应付不过来。没有人才,乡村要振兴很难,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山区村,没有人才,发展就更难持续了。”
如今的黄塘村,冬看花,春滑草,夏漂流,秋采摘,住住小木屋,品品农家菜,已成产业发展新常态。但不少项目的效益还是不理想,比如传统榨油体验中心、漂流受季节限制,资产利用率不高;“云上轩”小木屋入住率偏低;游客餐饮接待中心留不住客,多数游客在黄塘景区转一转便匆匆离去,游客成“过客”。
“所有这些问题和短板的存在制约了黄塘村的发展,但要寻求突破,还是要有人一起来想办法、一起来管理。”廖红俊说,村里要创建国家4A级景区,还有一批大项目要落地, 靠村里现有的人员结构很难承受。
廖红俊说,目前全村常年在外创业就业的年轻人有400余人,而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就有240多人。这些年因为看好美丽乡村建设,也回流了部分村民,但有想法、有闯劲的年轻人仍然不多。下一步村里计划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景区公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旅游景区的组织、指导、管理、服务水平。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