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一场化垃圾分类为全民行动,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将在各地开展。本文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姚庄镇在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垃圾分类的各种实践,对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有益思考。
一、落实组织保障,加强宣传教育
1.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组织、领导及督促核查工作。落实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牵头、组织落实,协调本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加强监督考核,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并要求各组长积极配合,负责本组的垃圾分类工作。同时,发动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青年志愿队、巾帼志愿队、劝导服务队、监督服务队和垃圾分类小帮手这六类人员的力量。
2.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广泛进行宣传活动,重点加强垃圾源头分类宣传,在发放图文并茂的垃圾分类宣传手册及挂历的同时,上门指导农户垃圾分类方法。村组织好宣传培训工作,按照垃圾分类工作要求开展分类方法的培训,正确引导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组长协助做好本组村民的宣传教育。镇、社区层面,利用暑假课堂、老年大学、镇级培训、进校开课等形式,针对学生、老师、镇村两级干部、志愿者和老年朋友等对象广泛开展城镇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培训,不定期群发垃圾分类短信。在各小区的路灯杆、树干挂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牌,绿地中使用地插进行宣传,小区门口悬挂横幅宣传,在分类箱上张贴分类和积分兑换知识。
二、引导垃圾分类,统筹城乡发展
1.分类要求
居民将垃圾在源头根据分类垃圾袋实现厨余、可回收和其他垃圾等分类,通过卡或袋上二维码扫码投放。一是厨余垃圾。绿桶回收厨余垃圾由专用电动车转运回收集中后,由嘉兴绿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统一规范处置。二是其他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回收后运输至镇级垃圾中转站,经压缩后转运至位于界泾港村的伟明环保公司进行无害化焚烧。三是可回收垃圾。利用可回收物分类垃圾箱,分别回收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和废玻璃等四类物品,由运维公司收集后通过废品回收渠道进行处置。四是有毒有害垃圾。统一回收后委托有处置资质的公司进行专业处理。
2.分类收集
(1)农户分类投放;(2)保洁员分类收集;(3)分类处置利用。
3.处置模式
根据农村垃圾特点,对烂得掉的垃圾推广使用微生物发酵堆肥模式处置,实现烂得掉垃圾资源化和减量化。具体采用“八定”处理模式:定户分类、定点投放、定人收集、定站汇集、定车运输、定质分拣、定机处理、定标出料。
三、规范运行机制,导入市场制度
1.人员到位
项目年费用78.4万元,其中设备费用52万余元。一是智能设备配置。因地制宜,建设投资“五个一”的智能设备,其中包含1台发袋机、1套可回收物分类垃圾箱、1整套垃圾智能投放箱、1套有毒有害物品回收箱、1部手持终端,24小时不间断服务。二是垃圾桶配置。根据“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每套垃圾智能投放箱内放置黄、绿两种颜色并标示的240升垃圾桶。小区约500户居民,根据居住楼层的现状,每户发放2套15升黄、绿双色圆形塑料垃圾桶,从源头开展垃圾分类。三是人员车辆配备。配置工作人员5名,1人配置手持巡检终端开展巡检、补给安装袋子等工作,2名开展日常实时巡查、宣传、解释、劝导等工作。另外配备“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电动三轮车各1辆。
2.智能概念突出
项目突出“智能”概念,利用物联网、互联网融合技术,实现垃圾投放的有源可溯。一是居民信息卡。信息卡注册用户信息,包含人员信息、住宅信息、联系信息等内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后积分,可通过刷卡领取垃圾袋。二是智能设备。智能设备有射频读卡器、二维码识别器、垃圾箱开启/闭合装置、垃圾箱满溢信息等。智能垃圾袋发放机显示器有垃圾分类公益宣传及每季居民积分排行榜显示。居民每月领取两袋垃圾袋,采用二维码实名制,投放垃圾可追溯。智能可回收物分类垃圾箱带有电子称重设备,垃圾称重后换算积分推送至居民微信和居民信息卡自动累加。手持终端可进行居民信息查询、积分奖罚查询及接收满溢信息。三是集成优势。运营服务+三大硬件设备+云服务平台+微信平台,采用二维码、GPS、IC卡一户一码实名制技术,通过智能技术手段实施垃圾分类投放、回收管理。
四、实行奖惩结合,建立激励机制
1.建立激励机制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评优工作,根据各组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成效进行核查,并在全村进行公开表扬。对于在宣传和开展此项工作过程中能够按照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的组,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1)赠送室内垃圾桶。桃源新邨项目累计共向住户发放配套相应颜色的15升室内垃圾桶约1.24万只。三个社区项目因总体量较大,正计划招标采购。
(2)机关内部考核。结合针对机关单位的“美丽办公室”评创活动,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考核内容,有效推进分类工作的实施。
(3)积分兑换机制。桃源五邨项目,结合现场宣传、超市兑换和办公场所兑换等形式,已累计兑换积分74810分,兑换物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
(4)红榜公示引导。计划每季度或者半年将累计积分较多的居民户在社区宣传栏或者集中大型活动时利用红榜公示,并用小家电等实物进行公开奖励,起到激励和引导示范的作用。
2.党群联动,户比互评
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探索形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党员“双联”工作模式。第一个“联”是党员联系群众。党员干部在领跑群众示范分类的基础上,积极联系群众进行指导、督促,帮助农户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第二个“联”是党员联带考评,完成对农户垃圾分类评价的一周一上报,一月一评比,把党员指导群众开展垃圾分类实际效果与对党员的考评结合起来,确保了党员的责任到位,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五、创新分类途径,打造生态样板
探索制定了“八定四化”长效治理机制,即“定户分类、定点投放、定人收集、定站汇集、定车运输、定质分拣、定机处理、定标出料”,实现覆盖全域化、治理生态化、运作常态化、管理科学化。
1.统筹协调,多村联建
城镇垃圾分类处理中心为“多村联建”模式,联合行政村共建一个垃圾分类处理中心。“多村联建”模式在不新占用土地的基础上,有效整合了各村现有的垃圾处理站房,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
2.技术领先,环保减排
有机垃圾处理技术依托清华大学863计划科技成果,由北京中源创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有机垃圾破碎、脱水后,经过5~8天高温好氧动态发酵,彻底分解成有机肥料直接产出,产出的有机肥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技术指标与规定。肥料既可以直接用于村内花木的施肥,也可以运至有机肥厂进行深加工处理,进一步提高肥料质量,扩大施肥的受益面,真正实现了垃圾的“变废为宝”。
3.远程监控,实时关注
在垃圾分类处理中心内安装了监控,并完成了联网。生产厂家可以远程观察到机器运转情况。同时,镇管理部门也可以随时随地监督保洁人员的日常工作情况。另外,监控的安装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处理中心设施设备的安全。
4.融合创新,科普宣传
建设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将垃圾分类处理中心与有机肥厂、科普中心等融为一体。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科普馆以垃圾分类处理中心和生态公园的建设为背景,结合姚庄镇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的工作实践,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