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处理垃圾。(孙吉晶 摄)
宁海西店镇每天会产生100多吨垃圾,体量相当于一座小山。随着垃圾持续增加,宁海的垃圾填埋场早已不堪重负。
面对这个问题,西店镇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走上了一条“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的绿色环保之路。
没有异味的垃圾站
7月12日上午9时,天气已经非常闷热。
走入宁海西店镇海洋村的垃圾处理中心,里面干净整洁,闻不到臭味。要不是看到装载垃圾的三轮车进进出出,很难想到这里是一个垃圾处理站。“我们的垃圾运输车,都是工人们自己设计和手工制造的,整个车身为封闭式。把垃圾桶装上车,关上车门,很难闻到异味了。”宁波绿邦环境治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雄笑着说。
垃圾处理中心的院子里有一口池塘,红鲤鱼在清澈见底的水里欢快地游弋。为池塘供水的水管沿着墙角延伸出来,连接了池塘和垃圾处理车间。“池子里的水都来自垃圾渗滤液,经过净化循环系统处理后,可以达到排污水的A类标准。这些水可以用来养鱼、场地清洁、环卫车辆保洁,满足中心内部所需用水。”杨建雄说,老的处理模式是将污水储存在污水池,储存到一定量的时候,再统一运送到县污水处理中心。
“原先垃圾不经过分类,直接填埋,交叉污染非常严重。如今,村民简单分拣之后的垃圾,我们会进行严格的二次分拣。”一进入车间,就可以隔着透明玻璃看到分拣工人们在流水线上工作。
垃圾站建在村中心
68岁的陈娇娣退休后,忙于照顾家人的饮食起居。“我们家里的垃圾都会分类后丢进门口的垃圾桶,每天有专人来收,一天至少两次,方便了不少。”陈阿姨谈起村里的垃圾清运和保洁服务,连声称赞。
对陈阿姨这样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垃圾混扔了几十年,很难一下子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原先是有意见的,现在看来以前白担心了,异味也没有。”现如今,陈阿姨不光在生活中主动分类垃圾,关于垃圾处理站选址的顾虑也没有了。
在人们传统印象中,垃圾处理站带有“脏、乱、臭”的标签。陈阿姨的家和垃圾处理站隔了几幢楼房,而一些村民的房屋与垃圾处理站仅隔了一条路。难怪当时选址时,村民的反响很大:垃圾处理站肯定气味熏天,蚊蝇乱飞,建在村中心,这可不行。一时间,工程选址成了一大难题。
“如果垃圾处理站运行后影响了大家的生活,我保证让它搬走。”海洋村党总支书记邬建国站出来,向村民做了担保。
邬建国认为,这种新模式如果能够有效运行,不仅能够帮助海洋村走出“垃圾围村”的困境,还能够提升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在征得村民们的同意后,他向镇里提出了试点申请。最后,处理站选址在村中心的一所废弃小学。2017年4月,海洋村垃圾处理站开始试运行。
实现垃圾不出村
笔者看到,在垃圾处理站内,车间按照不同的功能被划分成几个区块。有分拣车间、泡沫塑料车间、大件垃圾破碎车间、仓储车间等。每个区块都有专人负责,并配备了机器对相应垃圾进行处理。
在对垃圾进行精细分拣后,垃圾处理站把餐厨垃圾通过堆肥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料,将废弃玻璃和牡蛎壳加工后制成有净水功能的滤材,对废弃泡沫包装进行热熔再生,通过这些方式就地让垃圾变废为宝。“所有垃圾进入站点后,进行就地处理,经过分类,70%以上的垃圾可以变为再生资源。”杨建雄说,可再生垃圾都被安放在仓储车间,可以作为原料被归置利用。
如今,海洋村每天有8吨至9吨的垃圾在村内完成“自我消化”,处理站还收纳和处理附近两个村子的垃圾。海洋村试点的成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西店镇共有22个建制村,目前已建立3个处理站,覆盖10个村。西店镇负责该项目的工作人员表示,环境综合保洁及资源再生处理项目将会在全镇推广,最终将在全镇设立7个带有垃圾处理功能的中转和处理站。每个站点平均覆盖周边三四个村,日均处理10吨至20吨垃圾。
海洋村的垃圾处理试点是西店解决镇区环境卫生脏乱问题的一次成功探索,通过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农村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再生处理的无缝对接,让垃圾不出村,从源头上实现农村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