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扮靓人居环境 提升村社颜值

发布时间:2019-07-30 09:28:48 来源:鄞州日报 记者 夏娟 通讯员 范丁杰

陆家堰村志愿者文明督察员

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陆家堰村一隅

姜山镇“搭把手”可再生资源分拣中心

姜山社区光合小将向群众解说智能回收设备

茅山居民会小小志愿者对垃圾分类情况打分

志愿者检查村庄垃圾分类情况

  美好的环境是一个城镇的软实力。近年来,在加快建设田园卫星城、打造中心城区南门户中,姜山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把垃圾分类工作作为事关民生的大事来抓,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今天,记者带您走进姜山镇的社区与行政村,看看姜山镇垃圾分类特色亮点工作是怎么做的。

  去年起,姜山镇针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特点及起始阶段实际,系统化部署,整域推进,出台了《关于开展全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工作实施方案》,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纳入镇对行政村、社区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将垃圾分类情况列入每月村社环境卫生“红黑榜”重要依据之一。同时,着眼个体分类意识增强和行为习惯养成,将垃圾分类工作做细、做实、做精,逐步形成“人人自觉参与,户户争当示范”的浓厚氛围。

  截至目前,全镇64个行政村(社、场、居)均已全面实施垃圾分类,覆盖率100%。其中,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陆家堰村、甬江村、景江岸村3个村建成村级厨余垃圾处理中心,计划投资440万元的镇级厨余垃圾处理中心也在加快建设中。针对可回收垃圾,姜山镇还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首个“搭把手”镇级可回收资源分拣中心,运用智能化、物流化的先进手段对可回收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在社区建立了固定可回收垃圾收集点;在各行政村探索建立流动回收车收集制度,使生活垃圾有去处、有用处。

  姜山社区 公益项目推进垃圾分类

  “社工姐姐,这是居民家里的垃圾分类情况,大拇指、小星星,我们都标注了。”昨天,记者在姜山社区服务中心见到一群半大的孩子,他们腰上别着4个垃圾分类小桶,手里拿着垃圾分类宣传手册,兴冲冲炫耀着刚才检查居民垃圾分类的成果。

  姜山社区党支部书记黄琳介绍,这是社区今年新成立的光合小将青少年公益项目中的小志愿者们,他们是“小板凳公益课堂”的成员。这几天,他们正积极走进居民家庭,督导居民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

  记者了解到,姜山社区由4个商品住宅区、一个安置型小区组成,有近5000户居民。为了能让这么多的居民尽快投入到“垃圾分类战”,去年5月起,社区坚持“5+2”“白+黑”工作法,组织社工敲门入户,进行了大半年的垃圾分类前期宣传工作,大大提高了垃圾分类的居民知晓率。

  其间,为了让居民更好地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社区在每个楼道下都设立了垃圾分类宣传栏,为每户家庭分发了定制垃圾桶、垃圾袋。发动了一批楼道志愿者每天早晚对小区的垃圾桶点位进行守桶监督,并成立了专门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每周一三五对辖区进行社区环境卫生整治。

  在此基础上,今年社区成立光合小将青少年公益项目。通过大手拉小手的形式,让一个孩子带动一户家庭,一户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组成了社区小朋友上门劝导垃圾分类的队伍。这些小志愿者们走进居民家庭,检查垃圾分类正确率,垃圾分类口头考试,用大拇指、小星星来判定居民家庭的垃圾分类情况,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景江岸村 制度化治理垃圾分类

  景江岸村中老年人口居多,还包括千余名外来务工人员。为引导他们进行垃圾分类工作,景江岸村委会组织村干部,发动村民代表、党员、志愿者领任务,进行联户垃圾分类宣传,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做到人人知晓。在此期间,为了营造垃圾分类比、学、赶、超、帮的氛围,景江岸村启用积分兑换超市,在每户人家门口钉上亮分牌、房屋编号、垃圾桶编号,设立每十天评选一次的“红黑榜”,由村委会、村民代表来评定垃圾分类优、良、差等级。

  景江岸村还利用姜山镇党委、政府开展“三进三服务”的契机,主动对接上级部门,与联村干部一同开展垃圾分类入户检查和指导活动。如村委会、志愿者代表发现村民家庭有连续5次以上被检查出垃圾分类不合格,村委会将上门劝导或按照村规民约取消相关福利待遇。

  记者了解到,景江岸村实行“门前三包”原则,村里60余位垃圾分类志愿者,每天早上6时半至8时半,对村民家庭的门前垃圾进行检查,每天下午5时半至7时半对村民家的厨余垃圾进行检查,村干部还将对村民的垃圾分类情况开展每天一督查,每周一回顾工作。

  此前,景江岸村还在姜山镇的支持下建成了厨余垃圾处理站,每天村民可将干、湿垃圾进行分开扔放,村里还配备工作人员每天将湿垃圾桶清洗干净,村庄环境较之前大有改变。

  茅山居民会 “人工+智能”推进垃圾分类

  天气炎热,垃圾桶里的垃圾容易腐烂变味,垃圾桶边往往散发着刺鼻难闻的气味,让人避之不及。但在姜山镇茅山居民会,每天下午6时前,总有一批垃圾分类志愿者准时守候在垃圾桶前,耐心指导村民正确投放垃圾。遇到来扔垃圾的村民,他们总是三步并作两步,热情上前询问:“垃圾分到位了吗?我打开袋子来看看。”

  茅山居民会是一个无物业、流动人口多的开放型社区。这里的居民,此前大多对环境卫生不讲究,对垃圾分类不了解。去年下半年,茅山居民会组织居民向垃圾分类先进村社学习,当时垃圾分类准确率已达100%的陆家堰村就是他们的一个学习村。

  茅山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何玲飞说:“当时参观完垃圾分类先进村,我对自己辖区的环境很忧心。”在她的号召下,当天参观先进村的居民聚集起来成立了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从此,每天下午5时半,总有一群垃圾分类志愿者围在垃圾桶旁边检查村民的垃圾分类,另一群志愿者则上门派发垃圾分类宣传资料,普及分类知识和方法。

  志愿者工作启动后,居民中也曾有一些异样的声音传来。“垃圾分类是自家的事情,不用外人来插手。”“你们做这些事,就是爱出风头。”……对此,何玲飞不急不躁,“垃圾分类是一场长久战,需要我们耐耐心心慢慢渗透。”

  于是,利用举行健康讲座的机会组织村民观看垃圾分类宣传片,利用一村一品文艺巡演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赛,通过墙绘设置垃圾分类宣传标语,结合辖区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等系列活动在这里火热开展起来。

  在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的积分奖励制度激励与志愿者的宣传教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为了更好地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今年3月,茅山社区针对辖区垃圾桶、垃圾房附近,安装了智能监控摄像头;6月,茅山居民会购置了一台垃圾回收车,每晚由社工和志愿者对居民家中的厨余垃圾进行检查;7月,茅山居民会还与茅山小学联合成立“小小督导员队伍”,首批志愿者约60人,他们经过社区培训后分为4个小组,入户检查格子区域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助力社区垃圾精准分类。

  陆家堰村 掀起全民垃圾分类热潮

  最近,凭借着“垃圾分类率100%”这个数字,陆家堰村成为垃圾分类“网红村”。日前,记者走进陆家堰村,只见道路两旁清清爽爽,随机走进一户人家,正在做饭的黄国芬将厨余垃圾丢进了绿色桶里。

  看到记者,黄国芬笑着说道:“厨余垃圾要进绿色桶。我们村还有厨余垃圾处理站,村里每天都有人上门回收放在屋外的厨余垃圾,还会帮忙把桶给清洗、消毒。如今我们分着分着也成为一种习惯了!”随后,记者拐进小弄堂,沿途随意打开数个垃圾桶,发现除了没套厨余垃圾袋,对于桶里的垃圾分类内容倒挑不出一点瑕疵。

  村党支部书记姚宏法介绍,近两年,垃圾分类一直是村里的重点工作。目前,全村约有130名志愿者,每名志愿者对应服务8~9户居民,志愿者天天上门指导和监督垃圾分类工作,长期下来,上至老人,小至小孩都知道如何正确投放垃圾,垃圾分类意识早已深入人心。

  陆家堰村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时,也曾遭遇不少难题,如村里有不少人外来务工者,早出晚归,很难与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垃圾分类。这时,该村党员干部纷纷带头,承担起了宣传教育平时见不着面的租户工作,主动担当起了租户的垃圾分类监管责任人。

  随着长时间宣传与村干部、志愿者们的包片监督,村民不仅做好了自己的垃圾分类工作,还把垃圾分类工作当成一种文明习惯。如今的陆家堰村,个个村民都是垃圾分类的行家里手。他们不仅学习掌握了垃圾分类知识,指导家人孩子进行分类,还在邻村之间串门聊天时,主动提起垃圾分类,带头分享其垃圾分类的经验。

  干部带头,群众拥护,营造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氛围。在垃圾分类工作上,陆家堰村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垃圾分类工作,经自己的多次改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垃圾分类新方法,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全民参与。

标签:垃圾分类;志愿者;姜山镇;茅山;陆家堰村责任编辑:陈秋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图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