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夏艺瑄 通讯员 王冰玉 区委报道组 季勤)在舟山市定海区有一个叫马岙的古村落,有“海上河姆渡”之称,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
这个古村落有个村民常去的打卡点——“垃圾集市”,每逢周二、周五,村民会将家里的可回收垃圾提前分类,拿到“集市”兑换积分。
一个周五的下午,村干部林凯华刚打开“垃圾集市”大门,就瞧见村民林养国拉着满满一三轮车的“宝贝”赶来。“老林,今天又带了些啥?”林凯华走上前一看,玻璃瓶、矿泉水瓶、旧灯管、旧衣物……货可真不少。
林养国先拿出四只玻璃罐,丢进贴有“玻璃”标签下方的垃圾桶,转身又拎起两袋旧衣物丢入一旁“纺织品”的垃圾桶。随后,他又将废电池、旧灯管、塑料桶分别投入对应的垃圾桶内。
“这么一算我有38分了,又能换东西啦。”林养国这回兑换了两包纸巾、一块肥皂、一包垃圾袋和一条围裙。这些生活用品都是由村委会出资采购,用于兑换的。
这是发生在“垃圾集市”上的平常一幕。在这里,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均被分类临时存放,并细分为纺织品、废电池、玻璃、塑料等10余个门类。工作人员按村民投放数量和投放准确性,每次给予1分、2分或5分的积分币,攒到一定数额后就可以兑换生活用品。
“垃圾集市”受热捧,源于马岙村实现精细化分类垃圾的新探索。
马岙村从2015年开始投建较完善的垃圾分类设施,把垃圾分为“可堆肥”和“不可堆肥”,给每户家庭发放两个垃圾桶,投放不同垃圾。
2018年4月,为了让垃圾集中处理向垃圾资源化利用转变,马岙村把“不可堆肥”垃圾分为“可卖”“不可卖”两类。其中,“不可卖”垃圾送到垃圾焚烧发电厂,“可卖”垃圾则由村民自发分类后送到“垃圾集市”,再运送到环保回收公司,处理后实现二次利用。
“要让村民接受并实施垃圾分类,难么?”记者笑着追问。这一问,一下子打开了林凯华的话匣子。
“难!”林凯华说,马岙村有1600余名居民,老年人就占了近三成,要把他们几十年丢垃圾的习惯改过来,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为提高村民精细化分类垃圾的意识,林凯华和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每天走街串巷,向村民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讲解如何正确分类。在投放环节,林凯华更是挨家挨户检查村民投放的垃圾是否符合分类要求,对分类不彻底的做好记录,耐心劝导村民将垃圾分好类后再投放。
仅提高意识还不够,还得把老百姓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2018年4月,马岙村的“垃圾集市”应运而生。村民纷纷把家里的可回收垃圾拿到“集市”,兑换积分。大家对垃圾分类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
“现在有近9成村民家里实现了垃圾精细化分类。”说起这个数据,林凯华有些骄傲。
正是有了你追我赶的垃圾分类意识,如今的马岙从改变卫生状况起步,迎来了美丽蝶变,逐步形成以古建筑、田园景观等为主体的核心旅游区。据悉,今年来马岙观光的游客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5%。
感言
定海区委书记庄继艳:垃圾分类是一项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民生工程。我们党委、政府要强化宣传引导,巩固长效机制,切实做到垃圾分类前、中、末端各项环节共同推进,真正让垃圾分类走进百姓生活,融入百姓意识,成为百姓习惯。
链接
定海农村垃圾分类亮点工作:近年来,定海区以“户分、村运、镇集中”模式,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成功纳入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置模式,累计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村71个。目前,除拆迁改造村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村已实现全覆盖,实现了垃圾分类城乡一体化推进。2018年以来,全区共发放入户宣传指导手册7万份,小型有害垃圾袋56万个,购置公共分类垃圾桶11000余个,户分垃圾桶37000余个。目前,定海区所有农村镇(街道)集镇区生活垃圾都已实现第三方一体化清运。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