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县东茗乡前后坪村是一个偏远山村,却是出了名的干净。昨天,记者沿着山路进村,发现村庄虽然遭受了台风“利奇马”的侵袭,但村道整洁,家家户户门前,清爽得只留着两只小垃圾桶。
“村子不见垃圾,全靠‘智能三件套’。”村党支部书记赵士大说的,也就是智能可回收垃圾箱、垃圾分拣员、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站这三大“法宝”。
在村口的垃圾分类回收站,记者见到了一排挺立的“垃圾分类卫士”,上面贴着“纸类”“塑料”“玻璃”“金属”“有害垃圾”等标签。“这是村里的智能可回收垃圾箱。”赵士大介绍。
拿出一张“低碳卡”,赵士大往机器右上角一刷,只见“垃圾分类卫士”的“嘴巴”就张了开来,赵士大将纸板放入,“嘴巴”合上,机器自动报出了纸板重量——1.41千克,随后又折算出积分。
“手机安装‘绿色生活’App可以直接扫描操作,积分可以在村里的垃圾兑换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赵士大说完,又指了指盛满塑料瓶的另一只智能可回收垃圾箱补充道,“你看,村民们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很高,习惯就是这么养成的。”
这时,村里的垃圾分拣员赵宣昌拉着一辆手推车走来。“老赵,我刚分拣了一遍,你再给仔细看看,家里正缺肥料呢。”村民赵玉成半路拦下了赵宣昌,主动将自家的厨余垃圾递了上去。
每天早上,赵宣昌就开始收集村里每家每户门前的厨余垃圾,在村民自己分拣好的基础上,再仔细查看一遍。
记者跟着赵宣昌来到附近的一处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站。两台机器正“隆隆”地运转着,通过高温发酵、微生物分解,将厨余垃圾直接转变成农肥。机器装备了数字化智能操作系统,对作业进行全流程线上监管和实时数据分析,规范菌种添加、温度控制等操作,6~8个小时就可将易腐垃圾转化为绿色有机肥料,24小时就可以得到烘干的新肥。
处理员王通海接过赵宣昌当天收集的厨余垃圾,进行称重后,根据垃圾分拣情况,判定为等级“A”,扫描上传到东茗乡垃圾分类减量化智能考评系统。
记者了解到,该考评系统于今年5月投入运行。系统通过扫描终端识别各村厨余垃圾,根据分类质量分为A、B、C、D四个等级,经过后台大数据技术处理,自动形成减量化数据,包括当日和当月易腐垃圾回收情况、分类质量评定情况和可用肥料产出情况等,实现了厨余垃圾减量化工作可量化、可溯源、可比对。
“考评直接跟村主职干部考核挂钩,厨余垃圾转化生成的肥料,直接奖励给垃圾分类做得好的村子。”东茗乡副乡长潘永辉说。“别小看这个肥料,村民们抢着要,种茶种菜用处大。”王通海边说边用铲把肥料装进袋子。
前后坪村还将垃圾分类纳入了村规民约,张贴垃圾分类荣辱榜,同时修建了一个垃圾分类主题公园,村民们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完成度大大提高,全村106户参与率100%。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