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以来,上海垃圾分类做法掀起了一场舆论冲击波,纷纷扰扰议论后,最终在舆论场上形成了一个共识:垃圾分类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早在两年前,我市就出台了《衢州市关于全面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施意见》,根据衢州城乡生活垃圾成分特点,按照大类粗分、简便易行的原则,将城区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和“有毒有害”;将农村垃圾分为“可烂”和“不可烂”。
两年后的今天,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衢州城乡兴起了一场垃圾分类的“绿色革命”。一只小小的垃圾桶,不仅悄悄改变着城乡居民的卫生习惯,更提升了他们的垃圾分类意识,促进城市整体环境的提升。但面对垃圾分类中碰到的众多问题,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农村老妇说起垃圾分类头头是道
8月14日上午7点45分,衢江区莲花镇涧峰村67岁的村民董延兰熟练地将空牛奶盒子、装黄酒的包装袋和烟头放进一个灰色的垃圾袋后,在袋子外面贴了一个专属于她家的二维码。随后,她来到家门口的智能垃圾分类箱旁,刷了一下脸,垃圾箱便自动打开了。“我会按工作人员指引,把垃圾袋放进‘其他垃圾’。”
“董阿姨,这垃圾分类难不难?”听记者这么问,董延兰哈哈一笑:“是啊,一开始分起来确实有些难,不过村里经常组织大家上培训课,村里显眼的地方还有垃圾分类宣传画,我早就记在脑子里了,现在分得既快又好。”
说起垃圾分类,董延兰如数家珍:蓝色的是可回收垃圾,绿色的是易腐垃圾,红色的是有害垃圾,灰色的是其他垃圾,而其中蓝色的可回收垃圾又被分为塑料、金属、玻璃、纸张、织物五大类……
董延兰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得益于衢江区推出的垃圾分类“智慧分类”云平台。
“让每一份垃圾都变得可追溯,并建立垃圾分类家庭档案,做到有奖有罚。”衢江区农业农村局社会促进科科长郑康介绍,两年前,衢江区引进了第三方运维企业,建立了“一分双评”和“千分制”考核机制。在此基础上,考核评价会自动上传至垃圾分类“智慧分类”云平台,每月自动生成“红黑榜”,上红榜的农户可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积攒到一定的积分,可以到兑换超市换取生活用品;上黑榜的农户则需接受乡镇干部、村干部等的入户再教育。“智能垃圾分类箱设置更大的意义在于宣传教育和引导,让老百姓知道,垃圾分类有好处、有价值。”
通过智能化监管、第三方运维、垃圾兑换服务等多措并举,2018年衢江区首次实现生活垃圾减量。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共清运生活垃圾67236吨,同比减少21033吨,生活垃圾减量24.4%。
目前,涧峰村垃圾分类上“云”试点经验,已开始在衢江全区推广。
沿街商户垃圾分类意识开始萌芽
“叮咚、叮咚……”8月18日下午3时许,一辆垃圾回收车“唱”着歌驶入市区道前街,沿街商户程柏红听到音乐声急忙从店内搬出垃圾桶。
“这过期化妆品属于有害垃圾。”环卫工王土根接过垃圾桶打开,用钳子翻了翻,夹出一个瓶子放进车上的红色有害垃圾桶内。“王师傅,今天你又让我学了一招。”程柏红笑着说。
程柏红告诉记者,一个多月前,市环卫处送来了一组脚踏式分类垃圾桶和一些垃圾分类宣传册页,详细介绍垃圾分类知识和上门回收事项,“现在我们自然而然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对此,市区五圣街商户张琴也感受颇深。
以前,张琴店里的垃圾都是一股脑放进一个袋子里,如今,有了分类垃圾桶,她开始对垃圾进行分类。“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相信不久衢州也会和上海一样全面实施。”张琴相告,店里空闲时,她会打开电脑自学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去年12月,衢州市环卫处在市区上街、下街等4条主干道试点垃圾桶“瘦身”入户。今年7月8日,南街、县学街等8条市区主干道也加入“瘦身”行列。
“打造‘垃圾不落地,分类示范街’,以点带面、示范引领, 推进垃圾入桶、分类收集,并以此为载体助推垃圾分类从源头抓起,提升垃圾分类质量。”市环卫处副主任赵坚称,所谓垃圾桶“瘦身”入户,就是取消沿街可移动固定点位垃圾桶,改为沿街商户分发便捷式分类垃圾桶;取消垃圾车早晚清运,改成由垃圾回收车巡回上门回收。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2条主干道试点垃圾桶“瘦身”入户新政,共取消沿街可移动固定点位垃圾桶96组200余个,发放便捷式分类垃圾桶970个、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收集宣传册2000余份。
10岁小学生垃圾分类三年
8月19日中午12时15分,家住衢化九号桥附近的张怡霞一家刚吃完午饭。和往常一样,儿子周祥祎搬来4个垃圾桶,他们将鱼骨头、剩饭放入标着厨余垃圾的桶内,将用过的餐巾纸、空牛奶盒放入其他垃圾桶,空啤酒易拉罐则扔进了可回收垃圾桶。
10岁的周祥祎年纪虽小,但已是垃圾分类的“高手”,正是在他的带动下,他们家已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三年。前不久,他还被柯城区衢化街道文昌社区聘任为社区垃圾分类“小讲解员”。
周祥祎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第一次接触垃圾分类是三年前学校的一次班队课上,“当时感到纳闷,因为在我看来臭烘烘的垃圾是一无是处的。”
但爱探究的周祥祎从此研究起垃圾分类。“我上网查询后,发现垃圾也能变废为宝,不仅可以回收,还可以制作有机肥、发电等。”
周祥祎的探究得到了母亲张怡霞的认可和支持。她帮儿子买来两个垃圾桶,分别贴上“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标签开始分类,去年又增加了“有害垃圾桶”和“厨余垃圾桶”。“儿子很坚定地告诉我,总有一天垃圾分类能像红灯停、绿灯行一样,成为人们的习惯。”
如今,谈起成为社区志愿者,为小区里的爷爷奶奶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周祥祎很自豪。
记者采访发现,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相比三年前,已有更多的家庭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从家庭抓起已成为很多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的共识。
8月初,柯城区荷花街道新荷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也组织了一场变废为宝的创意大赛。四十余名小朋友将废弃的报纸、纸板、易拉罐等,做成贴画、衣服、笔筒之类,孩子们在快乐参与的同时,也增强了垃圾可以变废为宝的概念。
“绿色革命”需要更多支撑力量
眼下,对于日益觉醒的民间垃圾分类意识,有人为此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对未来如何更好地开展垃圾分类提出了看法。
“上海已开始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对于两年前衢州推出的垃圾分类实施意见,我却从未听说过。”市民小刘坦言,其实这些年,衢州农村垃圾分类做得不错,而大部分城市家庭却还未开始垃圾分类。小刘觉得,城市家庭垃圾分类还需要加强宣传。
市民徐女士表示,一直以来,她所居住的小区垃圾倾倒点位都只有一个垃圾桶,有时为了配合上级检查会增加一个垃圾桶,可是检查一结束又恢复原状,直到去年创文开始每个点位才配了两个垃圾桶。
“就算家中垃圾分了类,扔进了不同垃圾桶,但最后还是被倒进了同一辆垃圾车。”市民魏女士表示,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分类是源头,处置是终端,分类最终成效需要从源头到终端一竿子打通。
同时,不少市民对于垃圾分类充满期待。“垃圾分类就是变废为宝,让城市‘轻’起来。”在78岁的市民袁士正家中,随处可见变废为宝的宝贝——用废旧手提袋剪的贴画,用丢弃的边角料做的书桌、凳子,用包装带编的菜篮子等,“资源并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我们要善待地球,垃圾分类就是保护我们家园的一种方式。”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随着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将越来越细致,所遇到的问题也将层出不穷,这场“绿色革命”尚需要更多支持。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