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行走在三门城乡,一股股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河岸边孩童的嬉笑声不绝于耳,呈现在市民眼前的是一派林水相依、山水共融、人水和谐的美好景象。
这一切得益于三门县近年来持续开展的“清水绿廊”工程。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走绿色发展之路,把三门打造成‘绿绕百村,河通千条,水泽万家’的美丽家园。”三门县委书记董服标在党代会报告上铿锵有力地说道。
据了解,今年是该县实施这项工程建设的第三年。截至目前,三门共完成“清水”工程182公里,“绿廊”工程189公里。按计划,到2015年,将完成城区绿化3000亩,村庄绿化100个,森林培育8万亩,绿廊建设1.5万亩。全县1610条河道,270条沟渠将恢复生态循环功能,直接惠及沿河20多万群众。
重拳整治“历史顽疾”
三门,区域内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平原河网长而弯曲,加之特定的气候条件,极易受台风、暴雨、大潮三重影响,水患严重。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以来受台风、暴雨影响,年均损失6.42亿元,特别是健跳、六敖每年农作物损失都在1000万元以上。
治政必先治水。早在2009年,该县就水利工程问题展开专题调研,到国外考察学习,形成《三门县河道整治工作调查报告》。自2011年启动“清水绿廊”工程以来,更把该项工作作为全县重点惠民工程加以推进。
“清水绿廊”公益性强,关乎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县长亲自挂帅,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乡镇长为成员的组织机构,全面协调该项工作。同时,制定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逐一分解任务,细化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责任体系,确保每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项工程进展是否顺利,资金保证是基础。自实施以来,工程累计资金投入1.9亿元,预计到2015年投资总额将达到4亿元,这相当于2012年三门全县财政总收入的22%。
“民生事,无小事。”三门县长邱士明强调。为高效推进该项民生工程,该县还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把这项工作列入县对部门和乡镇年度考核内容。
全力构筑“生态屏障”
“我们实行上下游、左右岸联动,主河道与村级河道同步推进。在整治模式上,创新发展,采取‘取土还土、以土养河’的市场化运作。”3月5日,在泗淋乡洞港,该乡乡长周衍平告诉笔者。
泗淋地势低洼,又处洞港、洞港直落河两大水系末端,附近小雄、四岔等地雨水排涝集中于此,具有易涝怕旱的水文特征。
据周衍平介绍:“河道整治后,泗淋河网防洪减灾功能基本恢复,全乡泄洪入海时间较前缩短1小时,在去年‘海葵’台风中发挥了较强‘屏障’作用。”
看到泗淋的巨大变化,其他村镇也纷纷要求加快河道整治。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清水”182公里,其中加固小流域堤防24公里,疏浚平原河网101公里,整治农村沟渠57公里。
河道疏浚整治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较明显。
该县领导算了一笔账,三门平原河网15.1平方公里,按1.5米水深估算,可增加2000多万方的蓄水量,相当于新建十几个小(一)型水库。另外还可降低水资源投资成本,三门水库建设平均投资约20元/m3,而河道整治建设成本仅在5元/m3,这将减少3/4的投资。“生态效益也不错,可扩大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
精心编织“绿色丝带”
日前,笔者在高枧乡双楼村看到,路旁、河边和庭院前都被精心“打扮”了一番,金桂、银杏、铁树、罗汉松……一排排树木,正吐着新绿,远远望去,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给这座小村庄增添了几分灵动。
“这些是去年国庆时种上的,我们有专人浇灌、施肥、修剪,目前存活率在90%以上。”双楼村党支部副书记郑国江告诉笔者,“自搞了绿化后,整个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还获评‘浙江省森林村庄’。”
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全县上下植绿、爱绿、护绿已蔚然成风。为确保绿化进度和质量,该县组成造林队,统一施工,加强质量监督。对海塘的绿化,按照适地适树原则,选择海枣树和木麻黄等树种。沿赤、蛇蟠两乡镇通过返租的方式,将土地用于海岸基干林带建设。
从该县林业特产局了解到,目前该县完成县城景观林建设700亩,村庄绿化80个,生态绿廊建设189公里。另外,还有两个村获评“2012年度浙江省森林村庄”、3个村获评“2012年度台州市绿化示范村”,5个村获评“2012年度台州市森林村庄”。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