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zjolcdn.com/pic/0/06/25/07/6250776_803666.jpg)
图片由绿色浙江提供
厨余垃圾放入绿色桶、可回收垃圾放入蓝色桶、有害垃圾放入红色桶、其他垃圾放入黄色桶。近几年来,随着各种宣传的深入,垃圾分类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市民所接受,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垃圾不分类、垃圾错投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
7月1日起,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浙江计划以古荡街道莲花社区的秋水苑作为试点,用31天的时间,帮助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实现垃圾分类100%正确的目标。现在一周的时间过去了,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呢?昨天记者来到了秋水苑。
上下班高峰
有志愿者指导垃圾分类
据了解,秋水苑社区共有住户517户,从2010年起实施垃圾分类。但活动前期,绿色浙江在秋水苑做了三天调查发现,虽然秋水苑有23个垃圾投放点,居民也有一定的垃圾分类意识,但在实际操作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在之前的一次调查中,我们查看了秋水苑74只厨余垃圾袋,结果发现只有4袋是完全分类正确的。”绿色浙江的志愿者王玲说。
现场的志愿者告诉记者,他们每天分两个时段指导居民分类垃圾,分别为早上7点至8点半,晚上6点半至8点,均为居民上下班扔垃圾的高峰。
“我们每天主要做的就是在垃圾箱旁指导居民,打开他们的垃圾袋检查里面的垃圾是否分类正确,如果分类有问题我们会及时对他讲解正确的投放方法。平时,我们也会不定时上门,通过分发小册子等方式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普及。”现场杭州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小毛说。
不过,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牛奶盒、餐巾纸,这些都是厨余垃圾袋里的‘常客’,但这不是居民的意识问题,而是他们对如何正确分类垃圾还有一定疑问,这需要我们和志愿者的努力。”秋水苑业委会分管垃圾分类的潘先生说。而小毛则表示,可回收垃圾箱太少、垃圾箱损耗率高等问题也需要解决。
一周时间
参与居民由157户增至275户
昨天,记者也在秋水苑随机采访了近十位居民,大多数居民都表示,他们知道垃圾分类,自己也在家里实行了垃圾分类。不过谈到具体做得怎么样,他们也坦言,虽然一直在做垃圾分类,但确实无法做到100%投放正确,有时还需依靠志愿者的帮助。
不过,居民态度的转变也是有一个过程的。王玲告诉记者,活动开始前,他们对社区517户居民作了民意调查,希望了解居民对垃圾分类活动的看法,不过当时只收到了157户居民的回复,“但这几天我们进社区,希望居民签署做好垃圾分类的承诺书,有275户居民签署。从157户到275户,我觉得是居民参与意识的提高。”
王玲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开始的时候,有个40多岁的男人来投垃圾,我们的志愿者发现他的分类有问题,想叫住他,可是那个人说‘不要管我,我要上班’就跑走了,但这几天这样的现象已经没有了。”她告诉记者,垃圾分类活动实施第一天,厨余垃圾箱里的40只垃圾袋中,有10只是其他颜色的垃圾袋,而这一情况到了上周五,厨余垃圾箱里的垃圾袋,只有5只是其他颜色的,“不管具体分类做得怎么样,至少从表面上来看,大家已经有不错的习惯了。”
对此,小毛也很有感触,“现在居民来扔垃圾,如果不确定自己的垃圾分类是否正确,都会打开垃圾袋让我们看,很配合我们的工作。”
未来
将设立生态社区督导师
据了解,现在志愿者向小区居民发放的厨余垃圾袋,每只袋子上都标注了编号,如果在检查垃圾桶时,发现哪家的分类做得不好,志愿者就会上门对其进行普及。
同时,绿色浙江还打算在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这“三化”方面计划一些特别行动。“如减量化,我们计划将厨余发酵堆肥桶、环保酵素的制作推广到小区,一些厨余垃圾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变成肥料,给家里的花草施施肥,减少垃圾桶里的厨余垃圾。”王玲说,“对可回收垃圾,我们希望通过跳蚤市场等形式,实现垃圾的循环利用、垃圾资源化;针对有害垃圾,我们也会做一些危废垃圾的特别行动,实现垃圾无害化。”
此外,接下来绿色浙江还计划在秋水苑设立生态社区督导师,由绿色浙江负责培训和发薪,并帮助其组建一支社区环保队,保证社区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这个督导师会从社区居民中挑选,我们的要求就是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联系沟通能力和工作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对小区热心。通过设立督导师,既解决了他的就业问题,也为社区能够持续做好垃圾分类提供保障。”王玲说。
雾霾天怎么办?自来水污染了如何处理?舌尖上的安全受到威胁怎么办?旧衣服回收送去哪儿?请关注青年时报绿新闻版推出的“时报绿新闻”。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