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4月27日讯 碧水清流,青山如黛……记者日前在衢州领略这番美景时发现,相比过去,这里山水的美誉度已大幅提升。
当地人告诉我们,衢州正在以更高标准保护绿水青山。
地处浙江母亲河钱塘江源头的衢州,是一半浙江人的生活、生产的水源地。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衢州市“要成为美丽浙江建设重要生态屏障,重点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这对衢州生态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这一要求已成为衢州人的自觉行动。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衢州以更高标准保护绿水青山。这意味着,对绿水青山的任何破坏必须零容忍;经济发展必须是环境友好型,与绿水青山的融合度要进一步提升;要让绿水青山激发出更强的生态竞争力。衢州藉此走上了适应新常态的新路径。
发展观为生态转身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发展观,对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往往具有决定性、全局性、长期性、基础性的作用。
衢州面临着一道发展观考题——是不顾与生态环境的冲突,换来一时数量的增长;还是在生态保护中发展,使区域经济实现质的飞跃。衢州选择了后者,以此适应新常态,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全市上下刷新发展观,意识到生态本身就是生产力。
面对增长动力转换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紧迫形势,只有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向“绿色化”要生产力,才能蹚出一条经济增长与碧水蓝天同步实现的康庄大道。
在绿色发展的指挥棒之下,衢州最重要的产业平台换上了“绿”外衣。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综合物流园区及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当地最重要的这四大工业园四区合一,整合为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绿色外衣,让集聚区的产城融合明显加快,生态家园雏形已现。
绿意当然容不得任何破坏。严格控制在开发区(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以外的非工业区布局工业项目,禁止非化工园区布局化工类项目;对环保和安全问题不能解决的项目、能耗水平达不到准入标准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衢州在全省率先实行严格的工业项目落地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对环保、能耗不达标或不适合在衢州布局的项目,投资再大、效益再好,一律予以拒绝。近年来,已否决不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100多个,总投资数百亿元。
绿色发展,就不能只盯着GDP。柯城区七里乡负责人记得,两年前乡里就不考核GDP了,一心发展生态产业。当时,衢州104个乡镇(街道)被分为经济型、生态型、复合型三大类,不少乡镇摆脱了GDP考核的硬约束,但生态文明的考核力度更大了。
开化2013年提出建设国家东部公园,去年4月,开化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如今的开化县,已然一个大公园。其实,开化曾经颇为生态环境头疼。因工业污染严重,前几年出境水水质最差时竟为Ⅴ类,没人敢下河游泳。现在凭着对好水的自信,当地人戏称看谁能在开化找出“不能游泳的河”。近几年,开化出境水89%以上的时段能达到Ⅱ类或Ⅰ类水质标准。
开化县委书记鲍秀英概括了这一巨变的原因。不再只盯GDP后,污染企业关、停、退;污染项目一律拒收。强力治污后的开化,赢得了绿肺的美誉。与此同时,治水还与造景相结合,形成了生态富民效应。络绎不绝的游客,新产业的入驻,成为当地生态经济带的新注解。
今年浙江对26个欠发达县(市、区)淡化GDP考核,其中衢州所辖的6个县(市、区)均在列。这也意味着衢州全市都不再唯GDP,而更追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成果。如果担心如此重大转型对衢州产生的影响,那么两年前开始不考核GDP和工业经济的开化,已是现实样板。
生态效应已逐渐显现,2014年,衢州市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5.2%,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合格率100%,尤其是市区饮用水水源地乌溪江水库的水质,经瑞士SGS公司认证,29项指标均远远优于国家一类水标准。2014年,衢州市区空气质量指数(AQI)达标率79.6%,比2013年(68.2%)提升了11.4个百分点。根据省统计局调查,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列全省第二,比2013年前移一位。
一处处变化的背后,人们还发现了衢州城市的转型及背后的规划布局——在全市域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加快建设首个国家休闲区。
从国家园林城市到国家森林城市,衢州大手笔建起浙江的绿色生态屏障,让田园嵌入城市,让城市的繁华与田园的意境融为一体。去年衢州入选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
秉承着绿色发展观,衢州还逐渐在好山好水中沁入文化。“东南阙里”衢州启动儒学文化区建设,扩大衢州南孔文化影响力,提升衢州城市品位。
绿色发展没有极限,生态保护只是“底线”。在绿色化的发展观下,衢州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向前行的发展道路有了良好开端。
工业“绿”化有舍才有得
适应新常态,生态工业是首要一关。必须要让工业“绿”起来。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衢州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偏重,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六成来自重化工、金属制品和水泥建材这三大传统产业,其中有一些项目涉及污染,能耗较高。
绿色发展必须突破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要将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约束条件。壮士断腕的决心中,一系列“减法”在衢州率先展开。建材、钢铁、化工等当地三大主导产业成为整治的首要对象。
常山三衢山脚下的灰埠镇路里坑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石灰村”,在当地人的印象中,路里坑村是灰蒙蒙的一片,听得最多的是开矿爆破声。不远处的一座大型停车场背后,可以看见有的山尖少了一半,有的山体凹进一块。“这就是挖石灰挖的。”曾经的“石灰老板”刘小坑说,三衢山周边都是石灰山,村里人靠山吃山,最多时有22座石灰窑和32家石灰加工厂。“烧石灰那会,毛竹叶都是黄的,家里门窗从不敢开。”为了绿水青山,常山决定放弃有上百年历史的“一黑一白”——石煤、石灰产业。据悉,当地关停89孔石灰立窑、170条钙加工生产线,废弃矿山变身“三衢石林”,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
江山耕读村曾有“水泥村”之称,走进村里,绿树掩映,水果挂满枝头,游客穿梭其中。“这样的场景,要在从前可想都不敢想。”眼前的景色,让村民深有感触。以前因为水泥厂工艺水平低,村里的烟囱日夜浓烟滚滚,空中粉尘弥漫,自家种的菜叶子上总有一层灰,怎么也洗不掉。水泥厂被整顿关停后,村里的植物仿佛也洗去了“灰”,去年吸引游客估计有10余万人,从卖水泥开始转向卖风景了。
绿色环境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转向生态工业,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或淘汰或提升。绿色发展,必须通过对整个经济社会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改造,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面对环境压力,一大批适应不了的中小化工企业被关停,环境倒逼之下企业唯有转型升级。巨化是衢州工业经济的主力军。这个从生产“三酸两碱”的盐化工、农用化工发展起来的老化工企业,近年来淘汰了电石等16套落后装置,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加速节能减排。大力治污还治出了新产业,围绕产业链的延伸,巨化启动实施新型制冷剂、新型食品包装材料、石化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等8个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过去的化工城内如今有了公园的模样。2014年,巨化实现收入23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2%;利税8.76亿元,实现年度计划的106.83%。
据该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十一五”以来,全市通过行业整治和淘汰落后关停企业600多家,拆除淘汰落后生产线700多条。相应的代价是减少工业产值80多亿元,减少税收7亿元。这般舍弃为新常态发展赢得了绿色发展的空间。
记者在龙游县调查得知,近年来该县共关闭、淘汰低端落后企业97家,减少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近1000吨,腾出用能空间12.7万吨标煤,盘活土地3040亩。
据了解,衢州还将进一步剔除影响好山好水的制造业。按照计划,2014至2017年全市还将关停企业200家,淘汰落后生产线300多条,腾出更大的空间,等待能与美好环境和谐相处的产业前来布局。
治污治出美丽乡村
相比城市里的点源污染,由养殖场、农药、化肥到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带来的面源污染治理难度更大。绿水青山要成为新常态,衢州唯有重拳出击,通过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我们在当地农村看到了不少创新经验。
一头猪一天要产生数十斤猪尿猪粪。作为重要的生猪养殖地,严重污染农村环境的畜禽粪便排放,是衢州攻克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一关。该市根据各地发展现状,划定禁养区。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削减216万头猪,今年还将再削减200万头左右。
来到衢江杜泽镇堰坑头村,清澈见底的铜山溪一路相伴,远处还有两只小鸭在戏水,一幅怡然自得的乡村美景。沿着铜山溪走到村民舒建平家,听我们羡慕这里的环境时,老舒立马爆料,“幸亏不养猪了。这溪水去年下半年就好起来了。”这个曾经的养猪大户甚至准确记得“6月15号”那个改变了他和村里的重要日子。
老舒向我们解释,村里存栏最高时有8000多头猪,去年6月禁养后猪已不见踪影。在区里统一部署下,杜泽镇的养猪大户纷纷转产。舒建平去年养了30多头母猪,如今家里的猪栏已被彻底清理干净。连他在内的5个养猪大户变成了菇农,猪场多被改造为控温的菇棚了。去年10月开始养菇的老舒,如今已尝到了甜头,更加确信去年的转型找到了好路子。
地处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核心区的湖南镇,每年要养殖2.1万多头生猪,几乎是该镇总人口的两倍。2年前这个养猪大镇整治生猪养殖,涉及1034户,削减能繁母猪2567头,削减存栏生猪21472头。整治后,湖南镇不再污水横流、臭气熏人。经营农家乐休闲观光生意,成了不少农民的新选择。
人们沉醉于田园乡村美景时,不断增多的农村垃圾难免会煞风景。衢州因地制宜净化农村环境,由此展开。
走进龙游贺田村,这里有小公园、亭台水榭,有门前屋后的鲜花绿树,有古朴的卵石驿道,有的老屋虽陈旧却挺整洁。“以前,家家户户门口一个大垃圾堆,露天粪坑臭气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村民们接待前来参观的客人时,偶尔会搬出以前的家底。
现在的贺田村为全村农户安装排污管6000多米,建造50吨污水处理池3个、小污水处理池5个,建造公厕6座,太阳能垃圾处理分拣房1所。村民们在清洁环境上花的力气甚至超过了不少城里人。据称,这种“贺田模式”在衢州已推广到1394个村,垃圾源头分类实施村达365个。
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处理,树立了龙游的“开启模式”;农村生态环境自我管理,创造了航埠的“墩头模式”;农药化肥包装物回收,探索出“常山模式”……护生态美乡村的创新之举在衢州层出不穷。
农业生产中,不科学、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也会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衢州不少地方农民逐渐接受了化肥农药逐步减量化的新生产方式。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使用等农药化肥减量技术、措施和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衢州农民所熟悉。农产品更放心、环境更整洁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功能随之变得更加融合起来。
与此同时,衢州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也在逐步开展。与集镇一样,农村污水也正在不断接入管网,处理后再达标排放。截至去年12月底,衢州实施590个行政村农村污水设施建设,其中完成的525个村,完成管网接户数14.2万户,长度1930公里。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现在到衢州农村走走,常会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保护并发展好绿水青山,正在成为衢州的新常态。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