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为重庆工业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1995年,一个24岁的公务员辞掉了“县建筑材料工业局副局长”职务下海,成立了一家环保公司。消息传来,当地很多人不理解,亲戚们也强烈反对。
他叫敖志平,丰都县人。近日,在向记者谈及自己当时的这一举动时称,“是一次飞行途中从一本杂志中嗅到了商机。”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环保还谈不上什么产业,但这本杂志说21世纪七大新兴产业中,环保位居首位,这让我有了极大的兴趣。”到美国考察后,敖志平决定涉足汽车废气、噪声处理。
20年过去,敖志平的重庆海特环保公司,已从一个只有3个员工的配件厂发展为有2500多名员工的跨地区、跨行业大集团,业务涉及汽车环保部件制造、清洁能源投资经营、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
在重庆环保企业的方阵中,快速崛起的不只是海特环保。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近日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至2014年,重庆环保产业以年均14.2%的速度增长,已是我市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并成为重庆工业的重要增长点。
多种技术走出国门,重庆发展环保产业“底气足”
3月21日,由重庆三峰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全国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及运营监管技术研讨会”在渝举行。作为国家行业标准的主要制定者,三峰环境已被视作中国垃圾焚烧发电产业的“标杆”企业之一。
1998年成立的三峰环境,迅速引进、消化、吸收了世界领先的德国马丁技术,再结合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热值低、含水量高等特点加以改进和创新,实现了核心设备(焚烧炉)的国产化。
凭借自己的核心技术,三峰环境2002年投资建设、2005年运营了中国第一个国产化的示范工厂——重庆同兴垃圾焚烧发电厂;随后在福建、四川、广东、云南、江苏等地上马项目。如今,三峰环境不仅占有国内1/3的市场份额,把技术卖到了美国、德国、印度、越南等国,其焚烧炉的核心部件还返销到了技术引进方——德国马丁。
把“重庆造”环保产品卖到国外的,还有不少企业。
以远大环保为代表,重庆的脱硫、脱硝等环保技术多次走进美、日等发达国家,为通用、三菱等世界500强企业提供服务;市环卫集团也从餐厨垃圾中提炼出生物柴油,出口到韩国……
据了解,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重庆环保产业处于中上游水平,且起步较早。1998年3月,我市提出将环保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2000年,重庆被国家环保总局确立为国家环保产业基地。
“2002年成立的重庆环保产业园区,拉开了我市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序幕。”市环保产业协会秘书长张守任介绍,当年,我市环保产业产值仅20亿元。经过多年发展,重庆的环保产业已涉足环保产品生产、环保服务、资源综合利用、洁净产品生产和自然生态保护等领域,2014年拥有环保企业上千家、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
重庆发展环保产业的底气来自哪里?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重庆处于三峡库区上游,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发展。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我市环保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此外,我市是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拥有机械、冶金、化工产业及仪器仪表工业、建材业、建筑业等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的产业,它们也是发展环保产业的良好依托;重庆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为环保相关产业的升级带来动力。
环保产业“宝藏”诱人,两大“软肋”困惑发展
据测算,环保产业的产业领域宽、产业链条长、需求拉动效应明显,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可以达到1∶5。它不仅可以推动GDP的增长,也是调结构、转方式的必由之路。
国家节能环保产业项目组研究员罗宏估计,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随着环境控制标准变得更加严格,未来5至10年将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黄金投资期。
4月中旬,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不少业内人士为之兴奋,市工商联环保商会会长、重庆三峡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世田就是其中之一。这两个月来,唐世田与一家浙江上市企业多次洽谈,希望在流域治理方面展开合作。唐世田说,在重庆上千亿元的环保产业产值中,有七至八成来自水处理的需求,水处理可谓环保产业的资源富矿。
“环保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大家的起跑点是一样的。谁能抓住时机,谁就可能率先突破、掘取‘宝藏’。”唐世田透露,为抢占高端市场,市环保商会已集结十几家企业,准备在5月成立能源环保建设投资集团,注册资本金近1亿元。
虽然各方看好环保产业的前景,但“小而散”、融资能力弱仍是制约我市环保企业发展壮大的“软肋”。
在重庆,八成以上的环保企业是中小企业。“年营业收入上亿元的环保企业,算是大块头了。”张守任透露。
“江苏宜兴有个镇,一条街都是环保企业,可以说是一个镇做全国的业务。但在我市,几乎是全国人在做重庆的市场。”唐世田叹息,因为做环保产业的利润还算丰厚,有些中小企业不思进取,没有“抢地盘就是抢机会”的发展意识。
“在资金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提供金融支持。加上从事节能环保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难以吸引风险投资,影响到企业的后续研发力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表示。
发展七大产业集群,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
随着我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经济”的浪潮在巴渝大地涌动。渝企如何正视不足,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壮大,为重庆工业发展注入更多“绿色动力”?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
4月中旬发布的《重庆市环保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5―2020年)》(简称《规划》)提出,我市将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和超过50亿元的骨干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条完整的环保产业集群;力争2020年,全市环保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300亿元;建成国家重要的环保产业基地。
“规划的出台,无疑为我市环保产业发展带来利好!”张守任说,规划明确,我市将扶持环保综合服务领域、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环保技术装备领域的环保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污水和污泥处理设备产业集群、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品)产业集群、固体废弃物收运处理设备产业集群、环境仪器仪表及环境修复产业集群、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再制造产业集群等七大环保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我市还计划在大渡口、万州、大足三地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园。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环保科技产业园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准备以市水务资产公司下属的德润集团、三峰环境等为龙头,通过收购、整合、合作等形式,打造集群化产业体系。
针对我市环保企业的融资难题,《规划》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抵(质)押贷款,支持环保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融资租赁、票据融资、资产证券化等业务。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