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9月26日讯 漫步在金华江洪村段,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防洪堤坝不是整齐划一的混凝土石块,而是成片的芦苇、野菖蒲等水陆植物;郁郁葱葱的植物从岸上延伸至蜿蜒流淌的江水边,几只白鹭从两岸的生态林上空飞过,置身此地,宛若画中。
这一切,都得益于生态护堤的建设。走近一看,才发现堤坝水陆植物下方的景象。一个个钢丝笼密密麻麻地“盘踞”在堤坝上,钢丝笼中装满拳头大小的石块,这种新型生态护岸材料,叫做雷诺护垫。“生态护堤一举两得,既防止河岸遭水流、风浪侵袭而破坏,又能实现护坡的绿化与生态保护。”金东区河道管理所副所长傅赟说。
为何要建设生态护堤?“传统河道治理只考虑防洪安全,难免会带来生态破坏。”傅赟说,早先为了防洪安全,金东区采取“以江治江”模式筹集河堤加固资金,通过拍卖河道采砂权,将所得拍卖款用于河道工程治理。河道整治后,堤坝巩固了,农田避免了旱涝。但过度采砂不仅易出现行洪安全隐患,也会破坏河道区域生态环境。为了防止过度采砂,2012年,金东区开始禁止河道采砂,逐渐转变传统河道治理理念,开始探索生态河道治理。
如何建设生态护堤?近几年,金东区做了不少尝试,也走过不少弯路。
早期,由于缺乏生态河道治理的专业知识,为了方便群众亲水,金东区尝试修建堰坝。没想到,修建好的堰坝引起上游水速减慢,导致蓝藻爆发。2012年,金东区水务局与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院校机构合作,运用“生态混凝土护岸”技术,在八仙溪一期堤岸打造了一条“会呼吸”的河道。
“生态混凝土护岸”,用圆球状和切块状石块代替传统的方块型条石,球与球、切块与切块之间留有空隙。水位线以下的堤岸则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光面设计,改成镂空“鱼槽”状,留足一排排长方形孔,供鱼儿自由“出入”,有效地保护了河道的生态系统。如今,溪中鱼儿穿梭,两边堤岸郁郁葱葱,生态堤坝成为村民休闲散步、钓鱼的好去处。
从那以后,采用新型生态技术,逐渐成为金东生态河道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为建设“柔性”护岸,近几年,金东区一直在探索采用何种技术应用更广泛、材质更环保、效果更自然。2013年,金华江洪村段试点雷诺护垫打造690米生态护堤。至今,已经受住10多次洪水考验。随着汛期洪水冲刷,淤泥携带草籽在石块间沉淀,野菖蒲等本土性植物生长后将堤坝覆盖,形成生态护堤。如今,690米雷诺护垫试点区域与上下游采用的传统混凝土石块砌筑的堤坝形成鲜明对比。
“目前来看,雷诺护垫生态护堤效果较好,价格合适易推广。”傅赟说,接下来,金东区将在全区推广雷诺护垫等生态护堤技术,将一条条河流打造成水清景美的“绿色长廊”。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