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头条 正文

全面启动美丽河湖建设 为大花园建设串起美丽水网

发布时间:2018-10-12 06:34:41 来源:省水利厅美丽河湖建设调研组 江于夫

当前,浙江省已全面启动美丽河湖建设。未来五年,浙江省将围绕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加快构建具有浙江独特韵味的浙北江南诗画水乡、浙西秀丽河川公园、浙东滨海魅力水城、浙中锦绣生态廊道、海岛风情花园五大美丽河湖新格局。为了进一步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根据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部署,调研组赴衢州市柯城区蹲点调研石梁溪和庙源溪河流治理工作。调研中,我们沿河逆流而上,先后走访了石梁镇石梁村、麻蓬村、静岩村、城西村、荞麦坞村,九华乡新宅村、妙源村、茶铺村,万田乡荷塘村等地,与基层水利干部开展座谈,与村干部、村民、投资商等进行交流。通过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开始于2014年的“两溪”流域系统治理,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通过治理,流域不但实现了防洪能力大提升、生态大变样、水岸大乐园,也实现了产业大转移、农民大增收。截至今年3月,“两溪”沿线3万多农民已实现转产转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245元,累计增收超3亿元。“两溪”治理成为水利支撑大花园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典型范例,对浙江省当前深入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坚持安全第一

安全是美丽的基础,安全始终是河湖治理的第一要务。“两溪”治理前,两岸多为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保留的土坝,局部是上世纪90年代至2010年之间建设的浆砌块石护堤,防洪标准不达标,堤脚防冲能力不足,冲刷严重,部分堰坝损毁破坏,沿线防汛巡查通道不畅,流域行洪安全存在较大隐患。“两溪”治理中,柯城区将保障防洪安全放在首位,对“两溪”的防洪安全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虑,合理新建加固防洪堤29.25公里,加固改造堰坝34座,新建防汛巡查道路38.43公里。通过系统的堤防、护岸建设,“两溪”防洪安全全线达标,其中石梁、万田、九华集镇达20年一遇,实现流域防洪能力大提高。2014年以来,“两溪”流域先后经受住了6次洪水考验,特别是成功抵御了2017年钱塘江中上游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大洪水。

坚持系统治理

河湖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系统治理。“两溪”治理前,流域内以生猪养殖、柑橘种植加工为主导产业,养殖废水和腐烂柑橘直排河道,导致河水黑臭,水质一度跌到劣Ⅳ类。早年采砂又导致河床千疮百孔,河流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在“两溪”治理中,柯城区委、区政府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将“两溪”治理作为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点工作,“书记一条,区长一条”牵头统筹,从顶层设计上为“两溪”系统治理构建了体制机制保障。具体治理中,坚持从单一水利改造转向综合改造,统筹兼顾安全和生态、安全和休闲;从单一片段治理转向全流域治理,全线连片,多规合一,整体规划,确保了水利、交通、城建、环保等不同条块的涉河基础设施同规划、同建设;从单一岸下治理转向水岸同治,全力打好全流域实施生猪禁养、全流域截污纳管、全区域河道禁采、全辖区洁水养殖、全覆盖落实三级河长制等组合拳。通过水岸同治等系列措施,“两溪”水质得到全面提升。监测显示,截至今年4月,“两溪”均已达到国家Ⅱ类地表水水质,流域生态面貌大为改观。

坚持天人合一

每条(个)河湖都有自然体态,在河湖治理中如何使水利工程和自然环境有机融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河湖生态治理的关键。“两溪”治理制定了“以原生态河道为主,人工景观措施为辅”的原则,在水利项目设计中不截弯取直,不整平河道,不大拆大建,尽量减少涉水工程,尽量减少人为破坏,并适度为未来“留白”。在水利建设中,尽力维持河流原有形态,采取天然卵石防护、点阵式种植水生植物、根系发达维护成本低的本土植物固坡,顺应河势整理边滩、槽沟和深潭,为生物提供多样性栖息环境,恢复了河道两岸的野趣和生机。“两溪”治理中,对流域9.6万平方米的滩地滩林进行保护与修复,对原有“老堤”进行生态缓坡改造,对原有“老堰”进行“一堰一景”升级,既恢复防洪能力,保障防洪安全,又保持河道原生生态,兼具休闲、健身功能,实现了人水和谐。此外,柯城还分7个片区对“两溪”实施堰坝改造和水系连通工程,共新建改造引水渠道23.7公里,新建固河小堰25座,使下村村、石梁村、祝家山等沿线6公里河道摆脱枯水期脱水的困境,形成了山石嶙峋、一堰一景、草长莺飞、鱼翔浅底、活水绕村的自然生态景观。

坚持因地制宜

每条(个)河湖都有不同特点,河湖治理应避免千篇一律、过度同质化。在“两溪”治理中,柯城区根据“两溪”各自特点,因地制宜,为两条河流量身打造了不同的治理方案,将庙源溪流域打造成“一滩二岛多堰坝”的原生态绿带,将石梁溪流域打造成“山水人文,秀水石梁”的城市后花园。同时,结合流域上、中、下游各自特点,以河道为主线,分别打造“生态旅游”“集镇休闲”“产业服务”功能区。以庙源溪为例,上游人文底蕴深厚、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清澈、鱼虾成群、植物丰富、空气清新,打造为养生、嬉水、游泳等富有农家乐功能的河段;中游溪滩众多,河道水域面积大,沿线果蔬丰富,打造为健身、运动、嬉水、采摘游等休闲功能的河段;下游段与主城区接壤,产业集聚,河床红砂岩资源独特,打造为漫步、休闲、文化展示等功能的河段,丰富了大花园的美丽河湖形态。

坚持还河于民

只有实现还河于民才能实现人水和谐。治理前,“两溪”河道功能单一,缺乏相应配套设施,人水隔离亲水性不足,便民性不够,不能有效实现还河于民,不能满足文化、产业、管理及美好生活的发展需求,无法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两溪”治理中,柯城区精心配套亲水便民工程,将河道治理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建成了13.8公里的滨水绿道,用于防汛巡查的同时,也供市民作为休闲步道和骑行道,使其成为居民的滨水休闲走廊。同时,对“两溪”26座堰坝进行特色化、生态化改造,增添堰坝亲水嬉水功能。经过综合治理,“两溪”流域上下贯通起生态骑行绿道、森林氧吧体验带、水上回廊景观带、一堰一景风景带等多个健身休闲精品带,田园生态景观与城市公园景观实现有机融合。“两溪”治理后,流域沿线成为水岸大乐园,已举办乡土画展、围棋、马拉松、水上龙舟等各类活动20余次。

坚持工匠精神

美丽河湖建设相较于传统水利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丽河湖建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利设计、施工人员的匠心和突破。“两溪”治理中,水利建设者们通过挖掘历史文化、结合现代文化提升河道水利工程内涵品位。1940年,作家金庸曾在石梁镇求学一年有余,后来创作小说《碧血剑》中的“石梁帮”就源于此,棍技和拳术也以“两溪”沿线麻蓬村的“十三太保拳”等为原型。以此为契机,石梁溪流域设置了金庸文化广场、武术造型文化墙等文化景观,同时深入挖掘堰坝历史,将堰坝造型与历史典故相结合,形成司马堰、海龙堰等10座特色堰坝,组成“一带一道十八景”的整体布局,流域历史文化不断彰显。在“两溪”治理中,项目业主还根据河流实际,大胆设想,提出需求,设计方对设计方案进行反复推敲、对设计人员实施走出去大规模培训,对突破传统的设计给予足够的创新空间。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精益求精,小到对一块堰坝的叠石该如何摆放,也要进行反复推敲,对不满意的工程宁可费时费力推倒重来,体现了优秀的水利工匠精神,最终呈现出美丽河湖的“两溪”样本。

标签:治理;流域;柯城区;安全;防洪责任编辑:陈婷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