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滩涂上建起我国首座海洋水文观测平台

发布时间:2019-05-21 11:29:16 来源:中国海洋报 记者 路涛

  2019年第四期《大气科学进展》的封面上,一艘明黄色半潜式无人艇航行在深蓝色的海面。这艘无人艇主要用于海洋气象观测,是50多年来我国海洋气象观测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驾着一叶扁舟搞观测,到建起有人值守的海上观测平台,再到如今的自控驾驶半潜式专用无人艇,我国海洋水文气象观测事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1968年10月,在江苏吕四沿岸滩涂上,矗立起一座海洋水文观测平台。它的建成为海洋水文资料的完整掌握和收集提供了便利,也成为我国海上观测平台建设的典范。

  吕四南靠长江,北依黄海,是当时全国四大渔场之一,因盛产大黄鱼享有盛名。每到渔汛,数千艘渔船竞帆出海,场面蔚为壮观。

  不料,1959年渔汛之时,由于预报失准,一场11级大风夺走了1000多名渔民的生命。

  彼时,我国虽然也建起了水文气象观测站、网,但因吕四地处滩涂,没有陆地可用来建设固定观测站。4名观测人员只能依靠一叶扁舟,24小时轮流值班。小小木船,载着观测员不分昼夜,在茫茫大海上战风斗浪。

  这样的观测不仅危险,资料也掌握不全,风浪、波浪等数据的记录难以完整。

  依靠小木船做观测,只是权宜之计。1967年的一则报道让时任原国家海洋局上海中心海洋站业务组组长徐春霖眼前一亮。报道说,1960年日本在智利大地震引发海啸后,在海上建起了14个观测平台。他由此联想:“我们为何不能也建一个平台呢?”

  为验证这个想法是否可行,徐春霖首先要确认滩涂上能否打钻,有没有具有这种资质的施工方。

  经多方打探,徐春霖找到上海第三航务工程局一家专门建设码头的公司,双方经现场考察讨论后认为,海上建平台可行。

  紧接着,迫不及待的徐春霖,从吕四直奔上海向原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汇报,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获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最终,国家同意在江苏吕四建设海上观测平台,并下拨经费12万元。“这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徐春霖说。

  要在吕四建平台消息传出,担忧、顾虑、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有人对徐春霖说:“这个事情把握不大,实在是太冒险了!”也有人说:“现在拿那么多钱去建一个平台,有必要吗?那么多事需要去做。”……

  既然决定了做这件事,徐春霖已准备好接受各种后果。1967年,在吕四滩涂上,长达一年多平台建设的艰辛岁月,铭刻了许多海洋人难忘的印记。

  吕四是典型的滩涂地区,大潮褪去尽是淤泥,一脚下去,难以自拔。平台建设最为关键的选址和打钻,面临着难以想象的挑战。

  为给设计部门提供准确的地形图,徐春霖亲自到海上测量。从平台设计参数、海上测流速到打钻、施工,他半步不敢离开现场。

  1968年10月,我国首座有人值守的专业海洋水文气象观测平台,矗立在了吕四滩涂上。

  这是一座钢板建筑,上层用于气象观测;下层建有验潮设施,可进行潮汐、波浪、水文等观测。面积约有四分之一个篮球场大小,可供10人观测、生活使用。平台距岸约6公里,需靠小艇摆渡过去。

  随着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自动观测系统的研发成功,从1991年1月起,全自动观测代替了人工观测。从此,海洋观测走进了一个新时代。

  回首新中国海洋事业的历史,这座看似普通却并不平凡的平台,曾承载了许多海洋人的梦想,使它成为我国海洋水文气象观测发展历程中一个标志性符号。

标签:观测;海洋气象;海洋;深蓝色;事业;渔汛责任编辑:孙璐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