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绍兴:谋十年之功 鉴水长清人常安

发布时间: 2023-10-26 15:21:53 来源: 中国环境电子报 裘玮

  保护水生态、治理水环境,是关乎百姓命运福祉的千秋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水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

  聚焦时代使命,“浙”里风景独好。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五水共治”重大战略。绍兴市积极响应,当即作出“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决策部署。十年后的今天,绍兴不仅再夺“大禹鼎”,且喜获“金鼎”。

  十年治水,久久为功。此前,绍兴市已连续六年荣获“大禹鼎”,这是第七次夺得这一荣誉。不同的是,“金鼎”称号意味着绍兴治水的新成就。截至目前,绍兴已连续三年实现全市128个县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比例、达标率均为100%;8个县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群众治水满意度(幸福感)测评连续9年实现连升,位居全省第四……今年又凭借出色的供水工作被评“国字号”试点城市;一个河湖安澜、秀水长清的美丽水乡,正悠然舒展在江南大地之上。

  十年,下好全市治水“一盘棋”

  今年,是浙江省“五水共治”启动实施十周年。

  绍兴市在治水上,一直处在领先位置。早在2012年,就已开始制度化推进“河长制”工作,探索确立治水责任主体和任务框架。市人大在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法规就是水资源保护,进一步强化制度刚性。自上而下的合力,为十年治水征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确保绍兴市治水工作始终同频共振、高位落实、系统推进。

  2022年,绍兴市治水办实施体制调整,重组治水力量,制定印发年度实施方案、重点任务清单、属地政府工作责任书、考核评分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全面夯实顶层设计。以市治水办为核心,综合协调生态环境、建设、水利、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等多个责任部门,“项目化、清单化”高效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综合效益快速显现。

  “十四五”以来,“五水共治”步入巩固提升的新阶段,围绕水环境质量高位稳定提升的总体目标,一项自上而下的“找短板寻盲区查漏洞挖死角”(简称“找寻查挖”)专项行动拉开帷幕。

  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绍兴市治水办立即启动三级联动排查,一年中相继开展碧水1号、2号、3号、4号督查行动,实现涉水问题即时排查和常态化闭环整改。同时严格落实整改销号,组建联合工作小组,对各类问题“集体审查、共同认定”,建立动态问题数据库和四张清单。去年一年,专项行动共发现“污水零直排”建设成效、违法违规排污现象、劣Ⅴ类水和黑臭水体反弹、河(湖)长履职尽责等10方面7631个问题,完成问题整改7607个,整改完成率99.6%。

  这当中,数字化应用功不可没。近年来,绍兴市逐步从“五水共治”向“五水共智”转型升级,“智水”成果多点开花:嵊州市智慧管网运行监测系统和“找寻查挖”在线平台被列入“五水智治”数字化省级试点;上虞数智排水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被列入“污水管网一张图”全省试点,“数字孪生曹娥江”入选水利部试点;越城区完成全省首个无人机全域自动巡河、高位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等,真正实现智能化监管和立体化管护,这也为此次摘得“金鼎”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千条碧水绘就“幸福河湖”

  据统计,绍兴市域内共有7032条河道,总长11009公里、总水域面积628.39平方公里。高空俯视,条条水路纵横交错,像碧绿玉带串联着整个绍兴。这其中浓缩着一部极富地方特色的治水史。

  越城区的梅龙湖、迪荡湖近年来受到季节性外源污染影响,每到极端天气,就会出现大面积蓝藻爆发的现象。2022年,越城区抓住全市生态环境整治行动以及水生态修复五大试点工程的重要契机,启动实施全市首个单体水域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大水域生态修复项目,探索建立“水下森林”式自净型水生态系统,水生态景观效果显著提升。如今,两湖连接片成为全域水岸风景线和集生态休闲、文化娱乐、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区域性综合公园,人水相依、共生共荣。

  梅龙湖、迪荡湖也因此与上虞区“一江两岸”景观带、诸暨市东白湖成为省级首批“五水共治”实践窗口。绍兴鉴湖国家湿地公园、柯桥区大小坂湖成功入选第二批“五水共治”实践窗口。

  绍兴市治水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美丽河湖”建设历久弥新,水生态修复是其从“单打独斗”向全域化纵深发展的标志性动作,让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底色和标识。除了完成梅龙湖、迪荡湖等15个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外,考虑到部分水域水质反弹和达标尚不稳定等情况,去年,绍兴市还深入实施控制单元水质达标方案,推进工业源、生活源、农业面源、船舶移动源“四源共治”,全力确保水质全面达标。

  去年,“美丽河湖”创建年度工作任务圆满完成,16条(个)河湖入选浙江省2022年度“美丽河湖”,入选数居全省第二。

  十年,人水和谐共谋千秋功业

  城市因水而兴的故事,在嵊州市展现得淋漓尽致。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当地就借助澄潭江运输物资,将沿江一带打造成了货物、人流集散地。但受地势影响,汛期水流凶猛,经常为患。近年来,嵊州市抓住重大水利事业建设重要契机,高标准推进“五水共治”,一体推进生态治水、产业活水和防洪防涝工作。如今,这里的村民依托江河沿岸秀水青山和“唐诗之路”的文化积淀,积极推进“人文+体育+旅游”融合发展,通过举办中国嵊州“浙东唐诗之路”山水挑战赛,开展攀岩、冲浪等体验活动。同时,以生态观光、乡村体验、健身康养为特色,深挖生态、乡愁和民俗元素,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产业,促进百姓增收致富。

  澄潭江的变化并非个例。通过“治水”,绍兴市各地的生态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发展胜势,人与水的关系越来越近、越来越亲。

  一方面,“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让人水相处更加和谐。2022年,绍兴市全面落实浙江省关于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攻坚五年行动方案,计划建设的8个镇(街道)190个实施项目,计划提升的19个镇(街道)79个实施项目、15个城镇居民小区已全部完工,全市域达到城镇“污水零直排区”省级创建标准。借助“无废城市”建设契机,系统升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规模水产养殖场100%尾水零直排,推动船舶垃圾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等,各领域控源截污成效显著。

  另一方面,防洪、排涝等水利项目建设,让人水相处更加平安。去年,全市完成重大水利项目投资17.2亿元,新开工海塘安澜工程13.58公里,水库除险加固30座,整治病险山塘70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7.85平方公里,流域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全面提升;在排涝方面,建成雨水管网65.18公里,清淤排水管网2953.7公里,提标改造管网61.515公里,雨污分流改造管网72.47公里,增加应急设备排涝能力2.7万立方米/小时,全力筑牢安全防线。

  此外,绍兴市通过高标准供水和节水行动,让人水相处更加互惠。今年年初,绍兴市成功入选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试点城市(县城)名单,以实施管网改造、分区计量、压力调控、智能化建设“四项工程”,为全国提供打造高标准城市供水设施体系、高水平城市供水管理体系和高均衡供水服务体系的“绍兴经验”。在节水方面,绍兴市去年出台相关计划,同步开展重点用水领域节水标杆引领活动,确保当年全市用水总量不超过19.31亿立方米。柯桥区通过科技创新引领,90%的印染企业高效节水,并成功申报“浙江省节水型企业”。此外,全市实际申报节水标杆酒店4个、校园4个、小区10个和企业12个,全部通过省级初审。

  十年治水,让绍兴逐步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优双赢,成为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蓝本。


标签: 责任编辑: 毕真
相关新闻
生态环境污染投诉请扫二维码 生态环境污染投诉请扫二维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