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荻港村:镌刻推陈出新的“原生态”肌理

发布时间:2018-04-27 09:02:02 来源:安吉新闻 记者 朱怀康 林泽宇

  春日的荻港醒了。

  杏花酥雨里,一幅“人家尽枕河”的画卷徐徐铺开。青石板道蜿蜒至横塘纵浦,层层苍翠间,错落着白墙黛瓦的江南民居。这里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意境和“民和、家兴、业旺”的祥和富足。

  打上雨伞,杨升辉出门了。这个37岁的村党委书记,每天头一件事,就是在村里转转。路上的面孔有生有熟——乡村游的外来客,遛早、赶集、拍照;村民们则蒸糕抿茶、倚栏观水,认识不认识都点头道早。

  倒回去十年,村里生人很少;漫趣的乡野生活,也被工业化的节奏破坏殆尽。千年水乡,前路何方?荻港毅然走向返璞归真、盘活文化资源的道路。逐渐地,乡村旅游兴起,沿着这条路阔步前行,得以华丽转身,成为一个江南古村落品牌;在这片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人均收入30328元……

  荻港,正以她特有的曼妙身姿,镌刻推陈出新的“原生态”肌理。

  岔路口的选择

  众人拾柴,整治环境,让水乡恢复韵味

  荻港也曾迷茫过。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继续走工业兴村之路,还是走环境惠民之路。

  先看工业:荻港虽是千年水乡,但大小油脂化工企业、作坊达30多家,是全国知名的油脂化工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场,相关从业人员上千人,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

  再看环境:全村依山傍水,东靠京杭大运河支线,拥有庙前桥、古石桥等31座古桥,章家三瑞堂、朱家鸿志堂等几十座堂口,人文荟萃。但两大问题突出:一是脏乱差,多数油脂化工厂用废油脂为原料生产酸化油,生产过程产生大量硫酸雾和废水,严重污染环境;二是老旧破,民房、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古建筑也未得到修缮。

  一道不进则退的单选题,荻港选择了后者——整治环境,让水乡恢复韵味。这也是众望所归的选择:有当地党委、政府铁腕整治的决心,更呼应了村民心声。

  十几年前,村民杨阿花在村口的油脂化工厂上班。说起那份工作,她记忆犹新。“每天都在老旧的压缩机上压油,浑身上下都是臭味,大家看到我们都绕道走。”她说,兴办工厂带来的是表面光鲜,却让梦里水乡风光不再,村民对此都有怨言。

  从“太湖零点行动”开启,到整治关闭规模小、直排废水严重的企业,到整治没有设置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再到搬迁、转行、关停所有企业……这场历经十余年的“去脂还颜”过程,有着许多群策群力的故事。

  徐敏利的创业故事就是其中之一。2004年,她拿出全部的办厂利润以及筹措到的8000万元,在古村西边建起了集生态旅游、水乡生活体验等于一体的荻港渔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力求与古村文脉贴合。10余年经营,鱼庄已发展至600余亩,成为5A级中国休闲农庄,村里300多位父老乡亲参与渔庄管理,每年光发工资就得1200多万元。

  “作出这样的尝试,一方面是想给村里环境治理贡献力量,另一方面是看到了大家复古还原的决心,这才有了经营的底气。”徐敏利说。

  由鱼庄向北走一段路,是崇文园。2004年,公园启动建设时,村里预算不够,村民们为此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发筹建建造经费。“每家每户都没落下,甚至连困难户、低保户都出钱。”杨升辉说,众人拾柴,崇文园仅是缩影,构成目前荻港景区的南苕胜境、朱家鸿志堂等几个节点,是古村风貌修复工程的内容,整个财政配套1500万元,缺钱也是最大阻碍。

  村里的事还得众人办 。叫价百万元的假山、水塘建设,村干部组织村民到石料原产地选料、拉货,节省了相应成本六十多万元;一套市面价十多万元的雕花门楼,村里采取先找木工打样然后自己加工的方法,让价格降了一半多;工程所需的青石板,不少来自村民捐助……几年努力,荻港硬是做成了在外预算8000多万元的项目。

  “因为乡亲们有着对家乡的眷恋,希望回归原有的生活节奏,所以在这样一道单选题上,才能走得义无反顾。”杨升辉说。

  新机遇的把握

  擦亮明珠,资本进驻,古村旅游多点开花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生活富裕,让农民真正富起来,农村强起来。盛名在外的荻港有着先天优势,也深知把握机遇、创造机遇的重要性。

  今年75岁的费水法,做了一辈子箍桶匠。他的店铺位于外巷埭,京杭大运河支线的西侧,之前因这部分需求的客人减少,歇业了几年。这段时间,他叫来儿子给店铺重新装修。

  “外巷埭以后会变成文化区。到‘五一’的时候,有销售蚕丝被、湖笔的七八间店面开张,听说以后还会有酒吧。”费水法说,按照村里的说法,他不用再卖“手艺”了,店铺作为展示窗口,主要销售木桶、脚盆。

  而在运河支线的东侧,蚬壳湾区块更是机遇迸发的喜人场景。因为是1007亩桑基鱼塘所在的自然村,这里有更多文章可做。

  “区块目前有七十余户村民,其中五十多户是空房,我们想把闲置资源利用起来,引流更多客人体验鱼桑。”杨升辉说,计划模式是以村民农房、宅基地租赁权入股,由工商资本投资将其改造为民宿,再引进公司化经营,村民坐等分红。

  杨升辉所说的公司,叫“思狄”旅游公司。去年5月,由荻港村与上海思纳史密斯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合作成立。“思荻”主要负责荻港景区的资源开发以及运营管理,计划总投资13亿元,包括水上运动休闲区、古村旅游观光区、丝绸文化展示区、桑基鱼塘体验区4个板块,20多个具体项目。

  “环境变好了,旅游萌发了,可我们还有很多短板要补。比如怎么让吃住游更有特色,怎么在水乡中植入‘夜生活’,资本显然是最好的助力。通过它,我们想两年内让旅游人数翻倍。”杨升辉的话语里,透露出对荻港旅游发展的信心。

  其实,他所描绘的蓝景,很多已付诸行动:经过改造的文化大礼堂,今年初开门营运,一层可举办公共活动,二层则是环境优雅的咖啡间,到夏季,荻港还想把礼堂作为大型酒吧使用;与礼堂仅一墙之隔的破旧厂房,3000万元的项目建设资金即将到位,这里未来将化身为高端民宿;今年,“思荻”还计划投资8000万元,新建旅游观光塔、艺术主题酒店等设施……

  发展旅游变现了荻港文化、生态优势,也形成了引流客源、打造品牌的良好循环。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也激活乡创春水。

  53岁的村民章建中,2016年回村后流转了2亩多的桑地和3亩多的鱼塘,打上荻港品牌,现在养一季的桑蚕一张可以有2000元的收入,鱼塘则每亩纯利2万多元;在湖州上班的村民章宇杰也嗅到了商机,他把家里的房间重新装修,整理出8间客房,开起了章氏民宿,每月收入净利润近万元……

  “我们做任何事都是为了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看到回乡人群渐多,也要打好迎接基础。”杨升辉介绍,他们现在设立“帮帮基金”、引进微型博物馆等,一方面给村民提供创业资金,另一方面雇请外地专家实地授课,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掌握电商、文旅等方面的生财渠道,共享发展红利。

  善用人的价值

  守住“魂魄”,构建制度,凝聚广大乡贤力量

  乡村,绵延千年的传统聚居形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也是人们反哺桑梓、实现价值的落脚点之一。 在荻港,章、吴、朱三氏家训流传至今,“六老”、“八大员”等乡贤品牌相继建立。遵循历史轨迹的同时,用制度善用人的价值。

  “里巷埭往这边走”“桑基鱼塘与外巷埭相连”……一有空,村民章宇民就会到荻港景区报到,指路、介绍、维护环境,忙得不亦乐乎。

  章宇民是“六老办”的成员,年过古稀,但还算“年轻”,因为六老办”里最年长的倪友方已经87岁了。

  据了解,“六老”是指义务政策法规宣传员、民主管理监督员、环境卫生督查员、不稳定因素排查信息员、小矛盾小纠纷调解员、关心下一代辅导员。

  在位于南苕胜境的办公室内,两张旧桌子、几把旧椅子,拼成一个简易的办公场所。虽是两人一班岗,办公室常驻人数总在4名左右,即使不去巡逻,大家也喜欢聚在这里聊聊天,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2001年,村里把老人集中起来,选出‘六老’。他们德高望重、说话有分量,是全村人的榜样。”杨升辉介绍,以前,孩子们喜欢攀折花草,乱扔纸屑,“六老”就跟在后面,不声不响地捡垃圾。孩子们回头一看,羞得满脸通红,转身跟着捡。村里举行重大活动了,“六老”不管刮风下雨,帮着在场内维持秩序。这两年,“六老”还担任起一年级学生的开课老师,教他们村风民规、村史典故……

  “六老“的模式还在“升级”。

  在“六老办”西南侧几十米处,是荻港乡贤馆。该馆西厅列举了16名乡贤的基本情况,东厅展示了新历史条件下乡贤反哺桑梓的感人故事。村民章明夫常来这里走走看看,他是这些故事的收集者之一。

  “收集故事十余年,我们想展示荻港的文化自信;此外,也想通过故事的具象展现,加强与乡贤、村民的纽带联系,提高大家对家乡的认同感。”他说。

  去年11月,在乡贤馆开馆当天,荻港成立了全市首个村级乡贤会。会上,72名村内、外乡贤组成了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基层社会组织,并建立了“八大员”体系。相比“六老”,增加了对外形象宣传员、赶超发展助推员等职能。

  新思路带来新变化。钱小红是乡贤会成员之一,在桑基鱼塘内承包了300多亩鱼塘,通过立体套养模式一年能赚3000多万元。今年,她认领了赶超发展助推员,在村里不仅做起了经验介绍,还手把手教养殖户套养;82岁高龄的上海东华大学教授章宗成,对家族脉络进行细致梳理,编撰了《荻溪(港)章氏》,希望能为家乡文化传承尽一份力……

  在采访期间,正巧碰上了在外兴办企业的章宗珉回乡。她打算撤资回村里修建民宿和主题酒店,总投资预计上亿元。不过,她也有个要求,“得去乡亲家里走走听听,他们不喜欢、不受益的她就不做。”杨升辉说,正是因为传承有序的文化、深入内心的故土乡愁,像这样一心一意为村里发展的乡贤不断回归,荻港发展也因凝聚他们的力量后,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

标签:乡贤;村民;杨升辉;林泽宇;朱怀康责任编辑:陈秋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