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垃圾分类率超98%的背后

姜山镇陆家堰村垃圾分类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18-08-19 09:25:18 来源:鄞州日报 本报记者 林幼娟 实习生 张璐科 通讯员 范丁杰

  自去年下半年垃圾分类工作实施以来,姜山镇陆家堰村的垃圾分类率已达到98%以上,打开村里的垃圾桶,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得清清楚楚。陆家堰村是怎么做到的?昨天,记者走进该村,详细了解该村的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

  上至老人,下至小孩

  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昨天中午,陆家堰村村民代表黄国芬正在做饭,小孙女吃完海苔,拿着包装袋认真地问爷爷奶奶垃圾应该放入哪个桶,在奶奶的指导下,小孙女将塑料包装袋扔进了标有“不可腐烂”字样的桶内。

  在陆家堰村,上至老人,下至小孩,垃圾分类意识早已深入人心。全村共有120多名志愿者,每名志愿者对应着8~9户居民,志愿者天天上门指导和监督垃圾分类工作。志愿者王良芸说,刚开始,不少村民会抱怨,嫌垃圾分类麻烦。但志愿者们仍不厌其烦地坚持上门劝导、检查。

  志愿者陈国英说,村里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垃圾分类工作要做好,需要他们的参与。为此,在有新的租户进村后,志愿者们总会拉着他们去看村规民约。

  68岁的杨能福与儿子一起住,就将老房子租了出去。去年,租户养了两条大狼狗,还一直不配合垃圾分类工作,老杨最终把他“请”了出去。老人说,宁可租金少一点,绝不能拖村里垃圾分类工作的后腿。

  外来务工人员李秋霞在陆家堰村住了多年,儿子成家后,她又在村里新租了一间房。她家门口的垃圾桶,垃圾分得一清二楚。李秋霞说,村里干干净净的,厨余垃圾还有人上门来收,这么好的事,当然要配合。

  干部带头,群众拥护

  垃圾分类全民参与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听到的最多的话便是: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干,晚上、周末一直在加班,谁还好意思不配合啊!干部党员冲在前,志愿者们抢着干,村民们积极做,在陆家堰村,每天都演绎着干群共同爱护家园的故事。

  黄国芬说,村党支部书记姚宏法住在市区,但他天天往村里跑,为了把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去年下半年以来,一到吃晚饭时间,他就带着村干部分头到村民家里去检查。他自己回办公室后,常常是泡一碗方便面应付。不仅如此,村干部还抢着挑最难的工作干。

  村里有幢三层楼房,房东将房子出租给了4户租户,但这4户租户早出晚归,如何向他们传达垃圾分类信息,成了一大难题。姚宏法主动将这幢楼“包”了下来,他的妻子陈苗珠则成了这幢楼的垃圾分类监管责任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村里收厨余垃圾的汤建国,每次收完垃圾后,都会将垃圾桶冲洗得干干净净。

  如今的陆家堰村,干群关系良好,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村民争当义务宣传员和保洁员,垃圾分类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村里的每一户家庭、每一个个体。

  不仅做好自家的垃圾分类,村民们还把村当成了家。每天上午7时,村民吴富康就在村里巡查了。村民汤秀文则赶在上班前或利用周末时间,在村里捡垃圾。村民郁品伦,天天擦洗村口的长廊,一直坚持到现在。喜欢绿植的黄国芬,把自家的花花草草分享给附近的邻居们,弄堂里、屋檐下,多了一份赏心悦目。

  外来户也渐渐加入垃圾分类工作的队列中,外来户丁月凤说,在村里五六年,见证了村容村貌的演变,自己的晚年将选择在此度过,将会和老伴一起,全力以赴将垃圾分类工作落实到实处。

  因地制宜,不断探索

  垃圾分类多次改革

  在村委会边上,有个垃圾站,里面放的三个大垃圾桶均是黑色的“其他垃圾桶”,没有绿色的“厨余垃圾桶”,这与其余村庄的设置明显不同。

  “我们的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都是统一收集的,村民要扔的主要是其他垃圾,这是经过实践后确认的。”姚宏法说。

  厨余垃圾装袋后,有些村民会扔错大桶,这给工人增加了挑拣的工作量。而且,厨余垃圾送至处理池时,需要把袋子解开后倒入池子,这也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姚宏法和村里的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主动“拜师学艺”。一次,在宁海下畈村,他们发现,下畈村向村民发放了指定垃圾桶,厨余垃圾倒在此桶内,由工作人员统一上门收集,然后统一处理。大家一致认为,上门收集厨余垃圾,这样的做法也符合陆家堰村的实际情况。

  回到村里,村干部们算了一笔账:一只垃圾袋价值1角3分,每个月村里要发放3万只。如果不使用垃圾袋,换成人工上门收集厨余垃圾,成本大致相近,而且更环保。通过试验,这一想法得到了证实。

  发放到每位村民家里的垃圾桶,分“可腐烂”和“不可腐烂”,“可腐烂”即为厨余垃圾,每户家庭两只,可轮流使用。所有的垃圾桶统一印上编号,放在村民家门口,饭点后,村民将厨余垃圾直接倒在桶内,盖上盖子,由工作人员上门收集。工作人员在收集厨余垃圾后,用高压水枪对桶进行简单冲洗。

  “以前检查垃圾分类,村干部和志愿者要挨家挨户轮流跑,每周起码查三四趟,费时费力。”姚宏法说,现在,厨余垃圾桶就放在门口,哪户人家哪天没有产生厨余垃圾或没进行分类,一清二楚。每个垃圾桶的上面都有编号和志愿者的名字,一旦被查到垃圾分类不到位,负责的志愿者就会被点名,要求其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的督促和指导工作。

  随着垃圾分类率的提升,村里每天可收集的厨余垃圾从最初的1吨,到后来的1.5吨,目前每天可收集近2吨。收集后统一进行处理。这些厨余垃圾在经过15天到80天的发酵后,就变成有机肥和沼气。村委会主任郁光明说,大半年下来,村里厨余垃圾的降解率可达到90%以上,真正实现了厨余垃圾的绿色循环利用。

标签:垃圾分类;垃圾;垃圾桶;陆家堰村;志愿者责任编辑:仲瑶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