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绿色南湖”发展指明了方向。水则是“绿色南湖”发展的灵魂所在。
作为改善水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一环,南湖区水利建设聚焦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筑牢百姓安全“生命线”;聚焦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打造国家级节水型社会,推行标准化管理,为南湖打造“首善之区”提供水利保障,用水利“底色”绘美南湖发展“绿色”。
2018年,南湖区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平均水质稳定在Ⅲ类水,全域剿灭Ⅴ类水,“美丽河湖”建设获得市领导肯定并批示,“五水共治”捧回“大禹鼎”,问鼎全省“五水共治”最高奖项,通过了2018年度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验收。水已成为南湖区美丽乡村、“美丽南湖”建设中一抹灵动的身影。■撰稿 俞艳婷 高锋 裘杰 图片由南湖区”五水共治“办、区水利局提供
水利“底色”:固本强基“越擦越亮”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水利建设的主要职能部门,2018年,区水利局积极践行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和治水新思路,以党建为引领,以“社情民意大走访、‘八八战略’大宣讲、思想观念大解放”活动,“千人万项”蹲点指导服务等为载体,抓实防汛防台抗旱工作,服务指导基层水利项目建设和管理,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水利问题,夯实水环境“基本功”,推动水环境持续改善提升。
防汛防台抗旱能力“升级”
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每一次台风、每一次雨雪既是对一个区域应急体制机制的考验,也是对当地水利设施运行体系的检验。南湖区从2018年初开始,紧锣密鼓地防汛大检查、排除隐患、落实措施、督办整改,夯实三级防汛防台组织体系。
全区1554个责任区网格分别落实了自然村(居民区)防汛防台联络员、企事业单位防汛防台联络员、圩区保安巡查员、危房保安联络员、避灾场所管理员、监测预警和气象预警等相应责任人。96支防汛防台抢险队伍,5.4万余条草袋、麻袋、编织袋,473台水泵,3艘大型冲锋舟……大量人力物力 “储备粮”“备战”汛期准备充足。
全区逐步形成以编制全区村、社区防汛防台形势图为重点,以“防汛管理”app安装使用全覆盖为抓手,以镇、街道“七个有”和行政村、社区“八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群测群防体系,真正提高“乡自为战、村自为战”的应对能力,建立起常态化督查机制。
防洪能力调查、农村基层防汛预警预报体系建设、洪水风险图编制复核等项目加快实施,提升防汛预警能力的同时,为全区防洪指挥调度和减灾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
十八里圩区安装了远程监控设备和工情采集系统,实现远程监测管理、远程调度指挥,为防汛抢险和设施维护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洪水风险图管理系统投入运行,逐步实现防汛工作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从责任体系、长效管理、物资储备、预警能力到信息化管理,全方位的防汛防台抗旱体系提升,让南湖区安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台风、雨雪天气的考验。在今年气象灾害偏重的情况下,全区及时启动防汛、防台应急响应17次,把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和带来的损失有效降至了最低。
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更紧实
河网密布是南湖区江南水乡的一大特色。从主航道到小河小浜,一张畅通“健康”的水网是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南湖区水利局理清、理好河道脉络,打通“毛细血管”,基础水利建设结成一张水生态提升大网。
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对于改善太湖流域和杭嘉湖东部平原水环境、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浙江省、嘉兴市“五水共治”的重大水利建设项目。南湖区涉及部分工程。2018年区水利局全面推进新开河道、桥梁工程,100%完成征迁任务、投资3800多万元完成北市河河道工程形象进度、桥梁工程I标段6座桥基本建成、Ⅱ标段4座跨河桥梁和9座平行桥已进场施工。有力推进了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整体进程。
中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罗汉塘一期工程2018年已基本完成,罗汉塘二期工程也已启动设计,届时河道流域片区的行洪、排涝、自净等能力将有效提升。农村河道综合整治2018年完成了15公里,全区疏浚河道115公里,湘家荡完成了自形成以来的首次大面积清淤,实际清淤土方达43万立方米,还有7处断头浜、瓶颈段实现了水系连通。随着因河施策的“基础性护理”持续深化,南湖区水环境持续提升底气也越来越足。
第六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完美收官,通过总体验收;第九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加快推进,2018年全区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8万亩,改造灌区1处,龙头一开,田间灌水的农田越来越多,“旱能灌、涝能排”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从重点水利工程,到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再到农村河道、农田灌区……一张密布的水利大网遍布各个领域,让南湖河网更健康、更美丽。
水资源管理改革创新迈新步
南湖区是全省首批节水型社会建设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始终一以贯之。特别是2018年,全区吹响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创建号角,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嘉兴市域外配水工程(杭州方向)项目建设,水资源管理水平和改革创新迈出新步伐。
严格开展计划用水管理,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区水利局一边深入水资源管理,一边积极探索创新节水新方式,加强水资源制度建设、节水工程措施、节水型载体创建,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2018年,全区首个节水宣传教育基地建成,新建8个水平衡测试企业、8家省级节水型企业、2个节水型灌区。
涉及全区24.3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也在2018年正式启动。以“节水减排”为目标,南湖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将通过填补水价成本缺口,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与奖惩制度,探索终端管理模式,明确工程运行管护责任,以保障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良性运行。目前已出台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补贴制度,完成0.53万亩的改革面积。
对于水利工程,区水利局按照“标准准确、责任落实、工程安全、制度健全、设施完善、管理专业、运行高效、环境优美”的目标,实施标准化管理。2018年,大桥镇十八里圩区和凤桥镇陈良圩区通过省级标准化管理,6起水事违法案件查处,拆除2.1万平方米违建、创建5条无违建河道,水利工程安全生产监管持续强化,让南湖河网美得更持久。
治水“绿色”:水岸同治亮“新绿”
最近,又有10条剿Ⅴ河道成功销号,至此全区44条列入剿Ⅴ范围的河道全部销号,这也意味着南湖区全域消灭Ⅴ类水,水环境实现新提升。
从2013年出境断面平均水质劣Ⅴ类,到2014年的Ⅴ类、2015年Ⅳ类、2016年开始保持Ⅲ类水、2017年全域剿灭劣Ⅴ类水、2018年剿灭Ⅴ类水……南湖区水环境持续改善提升,这与全区长期系统项目化治水密切相关。
特别是2018年,在全区自加压力实施的剿Ⅴ行动中,44条剿Ⅴ河道均进行了清淤、疏浚、水生态修复。有计划地“河湖清淤”、持续地水系连通、积极探索科技治水,为全区水环境提升打下了扎实基础。全年清淤的115公里河道,积极探索了生态清淤和淤泥处置技术革新,提高了淤泥资源化利用水平;沟通的7处水系连通工程,以点带面,加速了区域水环境持续有效改善;“小农水”项目将低压管道灌区等新型实用技术、设备快速普惠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美丽河湖”建设在治水成效不断巩固提升中展现风姿。
全区创建省级“美丽河道”的凌公塘宛如一条玉带横贯南湖新区,将6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的主题公园连在一起,形成了东南片区“水都绿城”一条重要的绿色生命线。还有凤桥镇的王祥浜、大桥镇的方升桥港……目前全区共有31条河道实施“美丽河道”升级改造,在确保河道平均水质在Ⅳ类水以上的同时,增加设置景点、水文化和常态管护等内容,形成集孝道、文保、名树、名人、健身、垂钓、摄影等主题的人文景观和水景观。
与此同时,河长制持续深化实现了高效信息化管理,河道保洁也实现精准常态化管理。河岸上污染源管控向工业、农业转型深化发力,全面实施“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提升污水收集率。
2018年,6个涉水行业35家企业开展整治,全区废弃包装物归集中心建设成投入使用,凤桥、大桥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工业园区内有89家企业已完成改造,还有2个城市居住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完工,完成4个街道39个老旧小区强化雨污分流、阳台废水收集改造工作, 23.64公里三级污水管网新建……全区水环境在各项治污整治、美丽创建中再塑“江南水乡”美景。
以水为媒,依托各河道资源特色,南湖区水环境越来越美。曾经“臭”名远扬的新丰镇竹林村如今已成为3A级景区村庄示范村,成了市民郊游的首选之地;凤桥镇联丰村的王祥里已成为嘉兴的“网红村”,王祥浜更是“网红村”里的一大火爆景点……水已成为点靓“美丽南湖”的重要元素,在不断美化环境的同时,“美丽河道”周边发展民宿、农家乐,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美丽乡村,加速向“美丽经济”转型升级。
近年来,持续大力度整治,南湖区再现灵动江南水乡风貌。2019年,如何持续改善提升水环境?巩固和长效成为2019年南湖区治水工作的关键词。
水利基础建设将继续持之以恒。2019年,区水利区将以项目建设统领水利发展全局,围绕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嘉善塘南湖区片流域综合治理罗汉塘片区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等重点,实施项目推进攻坚;围绕节水保护,实施水资源保障攻坚,目标实现入河排污口监管全覆盖;围绕绿色生态,实施5条河道综合整治项目、5个河道疏浚项目、2个水系连通项目,建设一批“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河道”,创建一批“无违建河道”,推动河湖标准化管理,维护河湖生命健康。
期间,“智慧水务”将与水利业务信息化深度融合。建设水利工程数据库,推动防汛防台信息化,提升圩区等重要设施数据自动采集能力,增强基层防汛防台综合能力。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将对建设实施方式、工程产权制度、运行管护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健全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进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
以水利建设为基础,南湖区“五水共治”2019年将围绕“转型提升、治护提标”开展。将在上游来水水质稳定改善基础上,以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保持III类水为目标,以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美丽河湖”创建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以治促转,坚持水岸同治、标本兼治,坚持长效治理、全民共治,全面改善水环境,提升防洪减灾能力,有效提高民生品质。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