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2017-12-29 13:25:48 来源:衢州日报 记者 毛瑜琼

  昨日,在浙江正泰江山200兆瓦农光互补地面电站内,记者看到在总占地6300多亩的土地上,安装了67万块光伏电板,项目满负荷生产发电后,可实现年发电量2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7万吨标准煤,减排了18万吨的二氧化碳,而在电池板下方种植铁皮石斛、白术等中草药、蔬菜、水果等,实现了框架上清洁发电、框架下高效种植的“双赢”模式,真正做到了“农光互补”。

  该电站运营值班长刘伟兵说,项目总投资11.84亿元,且光伏行业不像其他的传统行业,资金回笼周期一般在7到8年,如此大的投入,如果没有绿色信贷的支持,项目推进很艰难。

  确实,没有绿色信贷,绿色发展的钱很难得到解决。在绿色金融支撑下,我市绿色发展已由理念层面上升为实践高度,像江山正泰兆位电站顺利推进一样并加速转化。

  “国家试验区”,开启绿色发展新局面

  2017年是我市绿色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成为全国首批8个创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地市之一,与湖州联手打破了浙江金融领域国家级试验区“零”的局面。

  “零”的突破,究竟对我市意味着什么?9月27日召开的我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动员会,对此作出了精炼概括:我市被国家确定为绿色金融试点市,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树立绿色产业发展导向,健全完善绿色产业发展机制,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全过程;有助于我市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绿色崛起的新道路,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累绿色金融发展的经验。

  “衢州绿色化发展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覆盖领域最广、试点示范最多的城市之一,建立了国家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电子化学材料产业园、中国空气动力机械产业基地、中国特种纸生产基地、中国竹炭之乡、中国钙产品产业基地等一批‘国字号’产业基地,而这些既是绿色金融发展的服务对象,也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性平台。”衢州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衢州金融业发展迅速,总量提升很快。记者从衢州市金融办获悉,到8月末,全市绿色信贷余额244.74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13.01%,较2016年末提升2.63个百分点;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长45.32%,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7.45个百分点;绿色信贷平均利率4.81%,较全市平均贷款利率低1.85个百分点。

  借助国家级绿色金融试点“零”的突破,我市绿色发展见到切实成效的时间被确定在了5年之内,即: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绿色金融体系基本形成,绿色金融产业加快发展,融资规模快速增长,逐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势能,形成经济绿色化发展模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青山绿水流淌成铛铛作响“聚宝盆”。

  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零”的突破恰逢其时。成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衢州,迎来了加速绿色发展进程的强劲东风,打开了绿色发展的全新局面。

  绿色信贷,加快绿色发展步伐

  凝聚在绿色发展的共识之下,我市各大银行为工业、市政和建筑领域的能效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绿色低碳项目等提供了更加专业的金融服务,实现了从企业到个人,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到生态经济的全面覆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呈现出诸多亮点。

  在我市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东氟塑料科技有限公司里,记者看到了一派繁忙景象,员工们正在加班加点赶制订单。“生产订单的红火,离不开金融部门的支持,”该公司财务负责人叶国春相告: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回,浙商银行衢州分行采用的是投贷联动方式。5月底,双方开启了我市首单“投贷联动”合作。

  东氟科技已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及发明专利,主要从事以氟材料为主的高端电子化学品技术及成套装备的综合服务,产品应用在高端电子化学品行业(集成电路、液晶面板、光伏等行业),目前已成为国内氟塑料高端设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但是,由于公司主要采用总包工程合同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前期需要垫付大量资金,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获悉这一情况后,浙商银行衢州分行为东氟科技引入PE,入股600万元,成为企业股东。在此基础上,以信用的方式为企业配套授信5000万元,运用“投”+“贷”组合联动模式,解决了企业发展过程中大额资金需求。

  “投贷联动是银监会、人民银行和科技部在去年推出的新模式,即银行针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结合PE对企业股权进行投资的同时,给予企业配套融资,形成股权与银行信贷之间的联动。”浙商银行衢州分行副行长王爱军相告,这一新型信贷合作模式既加速了企业发展,也推进了衢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迈向深入。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绿色金融全力支持我市绿色产业的发展,我市各银行不断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按下绿色发展快进键:中行衢州市分行率先推出“排污权质押贷款”、衢州农信系统推出“光伏贷”、农行衢州分行推出了“五水共治贷”、金华银行衢州分行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泰隆银行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绿色债券资金运用、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等多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突破。

  除此之外,我市金融机构还将“环保一票否决”纳入信贷管理全流程,建立绿色信贷“三优一重”服务通道(即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放贷以及资金重点保障),引导信贷资金优先支持环境治理建设项目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新科技领域,加快退出“两高一剩”和低小散行业。

  绿色信贷的投入,让我市很多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以及绿色的交通运输,工业的节能节水环保等,这些领域实现了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同时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绿色发展。

  绿色保险,守护一片碧水蓝天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本色,也是衢州发展的底色。为了守护这片碧水蓝天,我市积极推进绿色保险创新机制,以政府引导、财政扶持、企业联动助推保险业转型发展。在绿色保险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服务水平上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我市推出的生猪保险、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综合责任保险(简称“安环险”),是全国首创。“投保安环保险不仅没给我们企业增加负担,还提高了保额,同时,保险公司还以专业形象在前端替企业承担安全咨询顾问的角色,我们企业很喜欢。”浙江衢州正邦有机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铁强说。

  张铁强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投保安环保险之后,正邦有机硅企业需要交纳的保费为41790元,一年6万元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费也不用缴纳,但仍可以享受该项服务。不仅如此,保障范围更广,对未参保或无法参保工伤保险的员工都提供了保障,对事故造成的第三者人身伤亡和直接财产损失也进行赔偿,且保额也提高了。此外,如果该年没有安全事故,且通过安全环保主管部门的考核,还可得到政府50%的保费补贴。

  据介绍,安环保险由衢州市政府和人保财险衢州市分公司联合开发,是全国首次将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保障合二为一,该险种包含安全生产、环境污染以及危化品运输三项保险责任。

  目前,在完成市级71家企业试点的基础上,安环险已推广至辖内常山、开化县15家企业,保费合计962万元,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8亿元。安环险项目已得到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总公司在全国推广。

  2014年3月,人保财险衢州市分公司还在龙游县创新推出了“生猪保险”,以无害化处理作为保险理赔的前置条件,将农业保险与生猪无害化处理“捆绑”起来,破解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这一“老大难”问题。

  生猪保费由各级财政补贴85%,农户自交15%,每头猪的保费为6.075元,病死一头猪,按身长不同可获赔45元至900元。并且,由于无害化处理是保险理赔的前置条件,病死猪出险后会被统一收集,经无害化处理成为生物质碳。这种生物质碳可吸附重金属,并富含磷、钾等微量元素,是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品质的好肥料。

  “以前,村里为了打捞江里的死猪,一天就得花费2万多元。”生猪养殖企业龙游兴泰公司老板朱有标说,“现在投保了生猪保险,一头病死生猪最高能赔900元,谁还会像以前一样把病死猪乱丢。”

  生猪保险模式,已在全市覆盖,今年1月至8月,承保生猪201.07万头,承担风险保障约172.68亿元。该模式还吸引了山东、四川、湖北、安徽、江苏等全国十几个县市的考察团前来取经。浙江省内的萧山、兰溪等地也实现该模式的复制。

  绿色支付,让居民更有幸福感

  出门坐公交,手机或银联卡“一挥”;逛街忘带钱包,手机扫扫二维码,看中商品直接拿回家;看病挂号、缴费也不用排队,通过“自助挂号缴费机”,轻松搞定;连买菜也可以不带钱包,一张银行卡或手机“一挥”,菜就可以拎回家了……便捷的绿色支付,不仅让百姓的幸福感倍增,还提升了这座城市的幸福指数。

  “以前在医院里,总能看到挂号、缴费窗口排着长长的队伍,而现在这一站式的‘智能’就诊体系真是大大缩短了患者看病的时间,让我们百姓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在衢江区廿里中心卫生院,邱娅女士告诉记者,没想到这便捷的支付方式也渗透到了农村。

  除了智慧医疗,在衢江区廿里镇菜市场,记者也感受到了智慧支付带给百姓的便捷:许多百姓买菜交易并不是用现金,而是拿出手机通过银行二维码、微信或支付宝进行交易的。“这种支付方式不仅方便了买菜的市民,也方便了我们。我们不用兑换很多零钱,同时,还不会收到假币。”卖猪肉的廖老板说。

  “智慧支付”工程实施以来,衢州市金融IC卡小额免密免签与电子钱包、手机近场支付、扫码移动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方式在经济、政务、生活领域全面推广应用,截至目前,成功创建5个“智慧菜场”、4个“智慧社区”,38辆连锁便民早餐车实现“智慧支付”。江山市、常山县、市本级城区“智慧公交”项目成功上线,城区公交车均实现“智慧支付”,全市160余辆出租车实现“e支付”扫码支付。全市15家医院上线“智慧医疗”项目,平均缩短患者50%就医时间,累计办理缴费366.34万笔、金额33.87亿元。另外,创建了6个“智慧校园”,打造多个(条)“智慧景区”“ 智慧农家乐”“ 智慧美食街”。

  记者手记

  绿色金融不仅可“赋能”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引导实体经济步入绿色转型通道,而且能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2014年11月,衢州就被列为浙江省绿色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等方面开展了先行先试,形成了阳光信贷、生猪统保与无害化处理、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综合责任保险等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绿色金融产品,既拓宽了金融业新的增长点,又增强了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金融保障。

  衢州成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衢州绿色发展的一重大机遇,必将有力推动衢州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责任编辑: 仲瑶卿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  "水韵江南 两美浙江”——2017浙江“最美家乡河”推选

    "水韵江南 两美浙江”——2017浙江“最美家乡河”推选

  •  中央环保督察即时报

    中央环保督察即时报

  • 1
  • 2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